过去,人们在自由行旅游前,总是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买机票、订酒店、规划行程等;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提前囤机票、囤酒店住宿、囤景区门票,以便自己能随时说走就走。
这类被称为“先囤货、后预约”的“囤票游”消费模式正在风行,人们为什么会偏爱“囤票游”,这类旅行方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参与?
“囤票游”有多火?
这几天,“95后”白领小妙到云南弥勒进行了一场休闲的疗愈之旅。她告诉记者,这次旅行的机票和酒店房券,全部是自己在去年“双11”提前囤的。“一方面是价格便宜,下单的时候也是打算如果不去,到时候再退款也没有什么损失。”小妙说。
事实上,“囤票”是小妙这几年在电商购物平台雷打不动的消费习惯。“喜欢囤一堆旅游产品。一般来说,如果是出国旅行,那么机票、住宿开支往往占比很大,所以各大航空公司的‘随心飞’套餐和知名酒店的住宿券是我下单最多的产品。”小妙说,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自己经常“混迹”在多个分享类社交网站找寻网友分享的“囤票”攻略,“潜水”久了,也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比如在抢票时,如何叠加优惠红包等。“不过我属于囤得多,最后退得也多的类型。”小妙表示,自己下单时总是容易被五花八门的大促优惠“迷了眼”,忍不住“囤囤囤”把羊毛薅下来,让向往诗和远方的心有个寄托。
眼下,热衷于“囤旅游”产品,正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根据飞猪平台发布的《2023年度“囤旅游”报告》显示,2023年“囤旅游”的消费者规模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100%。2023年“双11”,囤度假旅游商品的“95后”和“00后”消费者人数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3.3倍。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囤票游”有别于过去先定时间再下单的预订方式,在进行“囤票游”时,无需确定准确的出行计划时间,而是可以先购买旅游产品,再选定日期后进行预约。倘若最终无法出行,还可以无理由退款。另外一方面,这类旅游产品往往伴随着极为优惠的福利,如入住酒店可以赠送早餐、免费享受酒店内的特色体验项目等。
双赢才是真香
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种“先囤货、后预约”的“囤票游”消费模式,实际上出现在10多年前。早在2013年11月,“飞猪”的前身淘宝旅行推出了消费者可以“囤货”,先买再用的套餐产品,内容是将特定时间段内五星级酒店多晚使用权打包出售。
“在经历疫情三年,很多人的旅行寸步难行,但那几年电商平台的旅游产品优惠幅度特别大,还是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下单。”这位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年轻人特种兵式的旅行、CITY WALK旅游新模式的兴起,使得这类“囤票游”正在从过去的小众成为主流旅游模式。
该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据她近几年观察,亲子游人群正在成为“囤票游”的主力之一。
2023年的“双11”,宝妈佳佳下单了杭州/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酒店的随心游畅玩水乐园套票,准备在今年夏天带着孩子前往。佳佳告诉记者,这两家亲子酒店是网红酒店,平时的入住价格几乎都在上千元一晚,虽然自己下单的套票无法在旅游旺季时使用,但是几乎对折的价格还是让她毫不犹豫就下单。“孩子还小,我们一家人到时候可以避开暑假高峰去,人也少,体验也会更好。”佳佳说。
另外,佳佳也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很多相熟的宝妈习惯在网站平台大促时“囤票”,三亚、上海迪士尼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等都是热门“囤票”目的地。“主要还是价格实惠,而且通过旅行让孩子认知世界,寓教于乐,亲身体验。”佳佳说。
此外记者注意到,这几年电商平台大促时,“囤票游”产品涵盖越来越广,从酒店、机票、门票,到民宿、邮轮、租车等各个细分领域,为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这类产品的用法更加灵活,一些套餐甚至可以选择多次连用或拆分使用。“一般而言,这类套票的使用日期往往是在旅游淡季,对于旅游行业的商家来说,是一个创收的良机,能帮助品牌打响知名度。”中国国旅柯桥分店靳经理说,旅游行业当下正在强劲复苏中,而参与这类极受消费者关注的活动,商家积攒了口碑和粉丝,这也是去年越来越多中小商家参与“双11”大促的原因。
谨防变成“空头支票”
“囤票游”很香,但应谨防其背后是否暗藏种种“陷阱”。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后,发现某知名酒店的套票卡,被众多网友吐槽。一位网友表示,因为一直无法预约上酒店,而卡已自动激活,因此其退款要求被拒绝,之后该网友询问是否能将卡的使用期限延期,再次被客服拒绝。无奈之下,她只能向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进行投诉。
而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平台上,和“囤票游”有关的投诉举报,也不在少数。有与酒店协商退款不成功的、退款迟迟未到账的,也有机票盲盒退款、无法兑换等问题。
“大多数‘囤票游’商家都是许诺逾期未使用无条件退款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近几年商家通过各种形式、渠道推出旅游套票活动,但一些出售方鱼龙混杂、退改规则不够明确,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因此,这位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囤票”时,要注意商家的信誉和实力,谨防购买产品却难兑现。在下单时不应只注重价格,最好选择大品牌公司、给予售后保障的大平台推出的产品;其次,对于太便宜的产品,注意是否能退。部分预售的旅游产品如果特别便宜,通常都会附加比较严格的使用规定。
“建议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楚相应的合同和条款,避免后续维权出现各种问题,在发生消费纠纷后可及时通过消协、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等渠道维权。”该业内人士说。
(越牛新闻综合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