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传统纺织大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一直是摆在纺织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有人转行、有人升级设备、有人创新研发新品,不同的绍兴纺织企业选择不同的转型方式。位于越城区的浙江吉莎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为了拉长产业链,由原先单一生产纺织面料转型生产一次性内裤等成品,不仅生产的面料可以实现自产自销,而且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去年,企业一次性内裤的生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企业名片:总部位于越城区的浙江吉莎集团有限公司,主营纺织面料服装生产和卫生用品销售,公司在中国河南新乡和孟加拉国达卡建有工厂,员工1200多人。子公司吉首纺织负责外销进出口业务,在意大利米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设有办事处。集团研发生产的高档里料、职业装面料、校服面料、印花底布面料、日抛内裤、无缝内裤、船袜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市场口碑。公司拥有GOTS、RCS、GRS等国际认证及多项创新发明专利,连续多年荣获市、区创新优秀企业,出口创汇优秀企业等荣誉。
1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所有生产线火力全开,各种针织面料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流”出来。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洋江东路的浙江吉莎集团有限公司,虽然离春节仅有10多天时间,但工厂内的100多名工人依然坚守岗位。“厂里效益好,工人奖金也高,大家干劲很足。”公司生产部负责人说,2023年企业满负荷生产,一天都没停工。
吉莎集团生产的纺织面料如今不愁销路,不是因为公司客户多,而是车间内下线的各种面料,都被发往公司近两年新建的两家下游工厂,实现了自产自销,产值连年增长。
“三四年前,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回忆几年前公司在经营上碰到的窘境,吉莎集团董事长王强颇为感慨,企业生产的针织面料在市场上属于大路货,竞争激烈,即便能打开销路,利润也很低。为了能让公司“活下去”,已经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王强动起了转型的脑筋。“我们的转型方式和很多纺织企业不同,我们是通过新建下游企业来消化自己生产的纺织面料。”
2022年,吉莎集团在河南省新乡市新建了6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开发日抛内裤、无缝内裤、船袜等新产品。“这些都是目前市场上增长很快、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因此公司的业务得到了飞速提升。”王强介绍,去年,仅一次性内裤,公司就卖出了1亿多条,占据了全国分类市场的5%以上,成为国内单一产品生产量最大的企业。多了一个下游工厂相当于拉长了一环产业链,销路打开了,利润空间更大了,公司成功实现了从面料生产企业到纺织终端产品生产的转型。在王强看来,拉长产业链,让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重现勃勃生机。
销售业务拓展到20多个国家
吉莎集团是一家外向型纺织企业,公司生产的纺织面料,十几年来占据了产值的大部分。实现产品转型后,不但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国内的业务也不断扩大,最近两年,年均出口创汇4000万美金,国内市场销售3亿元。
近两年,公司不但守住了过去主打的欧美市场,而且因为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和巴基斯坦、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增加了业务往来,产品出口到了20多个国家。为了打破欧美贸易壁垒,去年,公司还在孟加拉国达卡开出了分厂,主打产品是一次性内裤。“在孟加拉开厂,不但能享受关税优惠,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王强说。
为了能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据一席之地,吉莎集团在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上下足功夫。光是一次性内裤,公司根据材质的不同,就开发了全棉、纤维、莫代尔等10余个单品。同时,公司还开发医疗灭菌技术并运用到产品生产中,确保通过欧美严格的质量体系。
对于公司的未来,王强信心十足。他分析说,目前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内裤、船袜等产品,在市场上属于消费高速增长的单品,以一次性内裤为例,其国内的需求量有望在未来5年内从每年20亿条增长到60亿条。一老一小,将成为这些产品需求量迅速增长的关键,目前儿童一次性内裤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同时随着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改变,一次性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必然大增。“当然,一次性内衣裤市场也越来越卷,在为一些知名品牌贴牌生产的同时,我们也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开发母婴类、老年人的个性产品,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王强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