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一些地名,用普通话来念,有时候会让人哭笑不得。如果用普通话去问路,绍兴本地人也许会被搞得云里雾里。
带“畈”的地名
最典型的就是兰亭街道的“任家畈”与福全街道的“小任家坂(bǎn)”。这两个村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小任家坂村的村民是从任家畈迁移过去的。
老漓渚区(现在的漓渚镇、福全街道、兰亭街道)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带“坂”“畈”的村名,当地人都念做“bǎn”。
现在的漓渚镇和兰亭街道,尾字带“坂”“畈”的村名都写作“畈”:黄山畈、淡畈、任家畈等。福全街道则写作“坂”:尹家坂、沈家坂、赵家坂、小任家坂等。
几年前,9路公交车报站名“赵家畈(fàn)到了”,群众听了直摇头。普通话报站名“fàn”,没有错,可是群众不认可:一直以来都叫“赵家坂(bǎn)”,怎么现在成“赵家畈(fàn)”了?
现在9路公交车不去漓渚了,只到西站为止,同站与310路无缝对接,换乘310路公交车去漓渚。310路公交站牌标的是“赵家坂”。
老绍兴县有许多叫“畈里某”的自然村。柯桥区福全街道有:畈里曹、畈里金、畈里张等;安昌街道有畈里王;湖塘街道有畈里边;越城区湖觞大桥南、大越南路西有畈里图;斗门街道有畈里袁,在现在的汤公路西、高铁线路北侧,隶属于杨望村;孙端街道有畈里周。
绍兴这些个“畈”字起头的村,分布在越城区和柯桥区(都在原绍兴县的范围内),目前大部分已拆迁。这些老的村庄名,有的被新小区名替代了,有的则湮没在新行政村名里了。过不了多少年,这些历史村名会被慢慢遗忘。
经笔者调查,这个“畈”,当地人不念作“fàn”,仍然读作“bǎn”(也就是说,“畈”绍兴话读作“bǎn”)。这些自然村以前基本上是一村一姓,譬如“畈里曹”,大部分村民姓曹,何姓和章姓只有少数几家。
现在福全街道把村名尾字的“畈”改为“坂”;漓渚镇和兰亭街道没有改,这个“畈”字结尾的村庄仍然是“畈”。“畈”字带头的村庄名,一直作“畈”,不过绍兴人读作“bǎn”。
越城区的“筠溪村”
越城区鉴湖街道有“十里筠溪风景区”。筠溪(yún xī),就是从竹林里流出来的小溪。
筠溪村以溪得名。“筠溪”发源于妃子岭,妃子岭海拔120余米,小溪顺势而下,溪流长五六公里,一路流淌贯穿整个村庄。两边青山拥一溪,溪水两岸倚人家。村里有不少历史建筑,也就是老房子。
从筠溪村一路往西南方向出发,可登上妃子岭,岭顶有妃子庙,妃子庙的故事就不讲了。翻过岭,可到兰亭的紫洪山村,现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兰亭紫洪山一带的村民可乘303路公交车进绍兴城。
以前不通车的时候,那一带的村民进城非常困难。凌晨四五点就要从家里出发,到紫洪山村下面的下家坞村口,往东北方向经下家坞村上山,翻过陈家岭到云松村,再从云松村到坡塘,才可以乘船到绍兴南门。到南门时肚子已经饿了,吃了自带的午饭,进城采购一点生活用品,下午两三点再从南门乘船返回,回到紫洪山村天已经黑了。
筠溪,相信大家都会读作“yún xī”,实地走访发现老一辈的村民都读作“甘溪”,这个“甘”要用绍兴方言读,有点带后鼻音。如果用普通话发音,只能是近似。不过,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慢慢接受“yún xī”这个读音了,中小学生更乐于接受“yún xī”,他们不会再念作“甘溪”了。
另外,许多地名用绍兴话与普通话念,读音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这个较起真来就没什么意义了。譬如绍兴古城的西郭上岸(现在的北海桥直街)有“染棚弄”(弄内有一口井,井口直径达1.5米,比一般的井大许多,以前染布取水用的)。现在的门牌是“单棚弄”,这个“单”不能读“dān”或“chán”,要读“shàn”,绍兴话“染”与(姓氏)“单”读音近似,“染棚弄”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单棚弄”。胜利西路绍兴一初西边的“铁甲营”,这个“甲”绍兴人念“噶”。
下大路的“草藐(miǎo)弄”
清光绪《绍兴府城衢路图》上有“草貌桥”、“草貌坂”两个地名。在古代,此处曾为征税之处,绍兴俗语常把征税之所用“貌”来称之,又由于这里草木茂盛,故名“草貌”。宋嘉泰《会稽志》卷第十一对“草貌”一词作了记载:“旧传此地在州城外,俗谓征税之所为貌,此以在郊,故名草貌。”宋代有“草貌坊”,从明代始,“草貌坊”名消失。此后,仍将原草貌坊区域内的桥、河、田野、路等用“草貌”名之,如:草貌桥、草貌坂、草貌弄等。民国时期,不知为何将“草貌”误写成了“草藐”,一直错到今天,既成事实了。
周围绍兴人仍念“草藐(mào)弄”,没有人念“草藐(miǎo)弄”。如果你念成“草藐(miǎo)弄”,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有人解释成藐(miǎo)的方言音为“mào”,实在是无奈之举。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