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这场展览也是辽宁省博物馆的一次“亮家底”,其中有着“正楷第一”之称的《晋佚名书曹娥诔辞》“亮”出一段上虞故事。
辽博大展,晒出家底
“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是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正体书法主题文物展,共展出书法、青铜器、漆器等文物110余件,多件文物属首次亮相,让观众领略中国古代正体书法文化。何为正体?其实是相对于“草体”或“俗体”而言的。狭义的正体是指周秦汉晋至唐书体演进发展传承的正规典范式样,包括西周金文、秦小篆、东汉成熟的隶书、魏晋至唐的规范楷书。正体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绵延3000年而愈益繁盛。
展出的11件一级文物中,包括了一幅《晋佚名书曹娥诔辞》真迹,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墨迹,堪称此次展览的重量级展品。此卷绢本小楷书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的诔辞,内容与《后汉书·列女传》及《世说新语》吻合,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在现存古代楷书墨迹中,《曹娥诔辞卷》是署年最早的小楷书杰作,历来有此作为“书圣”王羲之墨迹一说,至宋高宗赵构时定为东晋佚名之作。尽管其书者与书写年代至今尚存争议,但其字体结构与书写方法仍体现了东晋时正楷趋于成熟的书法风貌。
这幅书法作品有多“重磅”?首先,它的时间久远,处于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时期,体现了书体的一个演变过程,这幅自东晋流传至今的楷书墨迹,尚存隶书笔意,从中可以窥见早期楷书的笔法、结体特征;其次,有诸多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为它“认证”过。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博物馆,据说溥仪到达伪满洲国前,携带的许多清政府珍藏的历朝历代珍宝的其中一部分,就留在了这里。这座博物馆坐镇东北,却广纳我国各地的珍宝精品。
孝女曹娥,上虞立碑
《晋佚名书曹娥诔辞》中讲述的故事,还要从一条江说起。
奔流不息的钱塘江,有一最大支流,流经上虞区,远古时期名为舜江。相传,舜帝晚年时,尧的儿子丹朱与其争帝位,舜为避乱来到浙江一带,率百官治江患,此江得名舜江。舜帝到来后,当地政通人和,四方诸侯来贺,因相娱乐而取地名为“上娱”,娱通虞,就是现在的上虞。
东汉汉安二年,即公元143年,五月初五,舜江沿岸百姓举行端午节“迎伍神”活动,有一个名叫曹盱的人,是个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但在祭祀过程中,驾船溯涛迎伍神,不幸溺江。
曹盱的女儿曹娥,当时只有14岁,她悲痛至极,日夜顺着江水寻找号哭,寻找了整整17天,依然没有结果。第17天时,她便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问道:“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毫不犹豫地投江寻父。3天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
曹娥的孝行感动乡里,迅速传扬开来,可以说是当时的热点事件,甚至轰动朝野。舜江,由此改称为曹娥江。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诗仙李白曾写下“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表达惋惜之情。宋代诗人邵梅溪也曾触景生情,在千年后为曹娥悲伤动容,写下“客舟舣尽江头月,忍听寒潮声哽噎。那知江上无情波,总是曹娥眼中血”。
汉元嘉元年(151),因赞颂为父亲舍身投江的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令度尚为其造墓建庙,并立石碑,颍川人邯郸淳撰写诔辞,蔡邕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斗转星移,时移世易,曹娥碑已佚失于历史当中,而根据诔辞所写的绢本流传至今,即辽宁省博物馆本次所展《晋佚名书曹娥诔辞》。
东晋风骨,名家认证
东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书法艺术完成了隶书、章草向楷书、行书的过渡。现在我们学习书法,多数人一般是从楷书开始学起,而东晋正是楷书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东晋书法的吉光片羽,《晋佚名书曹娥诔辞》通篇楷书,其书法形态蕴含了楷书形成初期的变化特点,结体扁劲、尖锋入笔、捺笔顿挫,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属典型的东晋楷书。
抛开故事本身,从书法作品本身特质来看,这件小楷作品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真正摆脱了隶书的束缚,形成了初期的楷书。因此,这卷诔辞,有着“正楷第一”之称。
这幅作品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示东晋楷书的典型面貌外,更重要的是卷上的诸多押署与题跋:文首后“僧权”字样是罕见的梁朝鉴定家徐僧权押署,“满骞”“怀充”同样是梁朝鉴藏者押号;书心上方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题跋,“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这是韩愈目前唯一存世书迹;第二十四行的“雍题文云”之下草书一行,则有草圣怀素所书“大历三年秋九月三日沙门怀素藏真题”。另外,还有韩少处、冯审、李脱、柳宗直、赵元遇、参军刘钧、龙门县令王仲俭等唐代名家书迹。
卷后阵容更是叹为观止,宋高宗赵构,元代虞集、赵孟頫、郭天锡、乔篑成、黄石翁、柯九思、蒋惠,清康熙帝玄烨、沈荃、高士奇、赵礼用等人的题跋,足证本卷的珍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