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帝王的象征。绍兴古城最有代表性的胜地就是龙山(后改名府山),即越王勾践的都城与龙兴之地。龙山上还有三处景点,一是龙湫泉,二是乌龙井,三是卧龙瑞草。附近还有龙山后街、玉龙桥、龙珠里等地名,它们本身就是一部书,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另外,高承《事物纪原》认定:“端午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
会龙桥在西郭门外1.5公里,是座石梁式廊桥。《越中杂识》记载:“宋理宗少时尝浴于此。”《宋史·理宗本纪》载:理宗“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垆,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以开禧元年(1205)正月癸亥生于邑中虹桥里第。”宋宁宗宰相史弥远与太子不和,史弥远想废了他,命他的塾师余天锡到绍兴去找一个新的。他坐船到绍兴西郭时,看到几个小孩在河中游泳。他眼前忽见有一条龙环在一个小孩的四周,忙叫船家停船。一打听,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叫赵与莒,是山阴尉赵希瓐之子。自信:“赵家后代,就这么定了。”从此这座桥就叫会龙桥了,意思是会见真龙天子的地方。
龙横江是绍兴城西最大的自然河流之一,位踞水道要冲。东接绍兴著名的环城河,形成一山一河四园之胜,西连青甸湖,又沟通浙东古运河,南面可溯古鉴湖柯岩风景区。据《清实录·圣祖实录》和嘉庆《山阴县志》载,康熙、乾隆二帝南巡莅绍,都驻跸于鹿湖庄。今鹿湖园中“康乾驻跸”碑、“御码头”等建筑景观即是展现当时的情状。“康乾驻跸”碑位于鹿湖园西主入口处,汉白玉浮雕,宽11.6米、高4.39米,呈书卷状,是园内最大的文化景观,正面刻有康乾驻跸绍兴时的盛况。可见,龙横江的地名与康熙、乾隆二帝有关。
稽山镜水间,“龙头”“龙尾”四处隐约可见。亭山乡有龙飞桥、龙潭,东湖镇有龙山亭村,梅山乡有古接龙桥、古岳龙桥,禹陵乡有龙舌嘴、盘龙山,鉴湖镇有龙尾山、龙君庄、龙虎山水库,稽江则有龙潭、龙头岗,平江有养龙村、青龙山,平水有卧龙山村,福全有龙尾山村,富盛有火龙山等。
王羲之的书法雄浑超逸,后世皆以“龙”来比喻。袁昂《评书》曰:“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李白《草书歌行》赞曰:“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苏东坡效法“二王”,也用龙来比喻书法。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灵活舒展,《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陆游有一首代表诗《龙挂》:“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黑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观一洗芥蒂胸。”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提出加强战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虽然他的主张未被采纳,并遭到投降派打击,但是“龙”象征着陆游的不屈精神。
徐渭的名帖《张渥题所翁画龙诗卷》:“我闻真龙神变化,呼吸风云齐上下。胡为却向九渊潜,颔下骊珠光不夜。一朝帝敕鞭雷霆,秘怪恍惚无逃形。蜿蜒千丈露头角,颠倒山岳翻沧溟。乾坤澒洞日为黑,元气淋漓收不得。愿将点滴试天瓢,草木晴光苏下国。龙兮龙兮汝为龙,攀之不见追无踪。何当飞空附其尾,手接鸿蒙究元始。”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书中可见徐渭对于神龙的向往,后人评论他的草书更是“游龙飞天”一般。
王阳明一生中与“龙”有缘。会稽山的“龙瑞宫”是与“禹穴”和“阳明洞”三位一体的道教圣地,他曾在此静坐养病、讲学修道,自以阳明为号,这里是阳明心学的起始点。后来他被贬到贵州修文的“龙场驿站”(此地有龙王庙),一个深夜在山洞里,王阳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说圣人的大道在我自己的心里就有的,以前求助外界是错误的。“龙场悟道”成为阳明心学的转折点,正是他走向圣人的重要标志。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