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幸福里的无声饼店——幸福背后,是一家三代人的努力

2024-01-12 13:07

来源:

在绍兴市新昌县,有一个小区叫幸福里。幸福里的南门附近,一家招牌上写着“阿伟烧饼”的小店在这里静静地开了4年。

来买饼的客人或默契地用手指指价目表点餐,或“扫描”一圈店铺后在店主的提示下望向门上的价目表。价目表上写着“我们是无声人,请多多关照”,看了这句话,顾客就知道,无需说话,用手指点餐,付钱,然后等待饼出炉就可以了。

母爱如山,“就算借钱,也要让他读书”

阿伟烧饼的店主名叫何伟永,今年41岁,出生于新昌镜岭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父母以及两个姐姐听力都正常,谁都没想到,家中最小的弟弟,出生时就听不见。

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母亲潘星珠没有放弃,带他四处求医。潘星珠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她说,就连从乡下到新昌县城,她都没办法自己乘车。就是这样鲜少出门的她,带着儿子辗转于上海、杭州、东阳等地找医生。只是直到5岁,儿子的耳朵还是没有治好。

阿伟在无声世界里慢慢长大,一直到10岁,都没有去上学。当时,他的两个姐姐都在上初中,阿伟的父亲觉得,家里条件差,没有办法供3个孩子上学。潘星珠不同意,自己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儿子不能重蹈覆辙。“他不能整天都在家里玩,不读书的话,长大后就真的没用了。总要让他去学校读书认字,就算借钱,也要让他读书。”潘星珠说。

10岁下半年,阿伟离开家,去了绍兴市聋哑学校(现绍兴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上学。学校离家很远,阿伟住在学校里,寒暑假才回家。在学校,他系统学习了手语、学会了识字、写字。如今,何伟永对母亲当年坚定的选择感激不已。

从聋哑学校毕业后,何伟永学过很多技能,木雕、理发,也摆摊卖过臭豆腐、米糕。最初开始卖饼,是母亲带着他。“玉米饼是我们那儿的特色,我和儿子两个人推个三轮车在县城里卖。后来我还教他学做咸菜饼,慢慢地,他也能够一个人摆摊了。”潘星珠说。

很多人吃到何伟永做的饼,都以为他专门拜师正式学过。“其实并没有,他听不到,别人很难教,基本上是我们自己摸索。”潘星珠说。只有后来他开始做梅干菜扣肉饼,有顾客评价“相貌好,但味道不够好”,他们才向别人取了一点经。当时,母子俩花了一整天时间赶到金华市磐安县,找了一位开饼店的远房亲戚。何伟永虽然听不见,但脑子很灵光,站在旁边看了看,就掌握了和面、调馅技术。后来卖饼,顾客的评价则都是“好吃”了。

夫妻搭档,小小饼店风生水起

1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这家开在幸福里的无声饼店。做饼多年,店里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不仅有玉米饼、梅干菜扣肉饼,还有杂粮煎饼、酥饼、葱油饼、鸡柳、年糕、薯条、烤肠等多种小吃。

何伟永在微信里告诉记者,他们早上6点开门,最忙的就是早晨,买早餐的客人很多。不过到了下午,也有不少客人前来买点心。

骑着电动自行车路过的张女士朝何伟永比了一个“1”和一个“5”,他就知道是要一个5元的梅干菜扣肉饼。儿子家住在幸福里的石女士也是阿伟烧饼的常客,她说:“这家店是我儿子推荐的,我每次来都要买,我孙女也爱吃。他们做得很好吃,环境也干净,而且人很机灵,我一来他们就会和我打招呼。”第一次来光顾的陈先生也没有觉得不方便,“和其他地方一样的,他们会指给我,牌子上都写得很清楚。”

何伟永负责做饼,妻子刘玲玲负责打包,两人配合默契。顾客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夫妻俩见了都腼腆地笑着,用手语表达着感谢。

何伟永和刘玲玲是2012年通过QQ聊天认识的,两人都是聋人,相同的境遇很快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刘玲玲幸福地回忆,当初何伟永烧菜给她吃,她觉得味道很不错,后来他们就处在一起了。

只是到了谈婚论嫁时,刘玲玲的母亲不同意。刘玲玲是上虞人,母亲认为上虞离新昌远,希望女儿能留在身边。潘星珠得知刘母的顾虑,特意赶到上虞,对她说:“我有两个女儿,玲玲嫁过来,我就有三个女儿,我们一定不会亏待她。”加上小两口在一起的心十分坚决,刘母虽有顾虑,最终还是同意了。好在,女儿婚后的幸福模样让母亲确确实实放下了心。

健康的儿子,成了全家人的传译员

2014年,何伟永和刘玲玲的儿子轩轩出生了。小家伙的到来,让全家人在喜悦之余也夹杂着一份忐忑。因为夫妻俩都是聋人,他们很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听不到声音。

轩轩出生没多久,大人们就抱他到县中医院检查听力,从医生那儿得到“健康”的诊断,大家才放心些。但回到家,还是会忍不住扔个脸盆试试孩子会不会被惊到,看到孩子受惊的反应,大家又笑得开怀。

听力正常,那说话是否正常呢?何伟永总是这样担心。“轩轩小时候基本上是我在带,和我一起住在乡下。阿伟总是问我孩子会不会叫爸爸妈妈,得知会叫了,他就开心得不得了。”潘星珠对记者回忆。

轩轩从上幼儿园开始,和奶奶一起搬到了城里,从此,他拥有了CODA群体(聋人家庭的健听孩子)独有的双语环境——口语和手语,他越来越像是个天生的传译员。

现在轩轩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他长得虎头虎脑,十分活泼阳光。他说:“在我的记忆里,6岁的时候我就会手语,那么我猜测是5岁的时候学会的。”何伟永肯定了轩轩的这一说法。

在这个家庭里,轩轩像一个“小大人”,开始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比如这次采访,何伟永表示:“由儿子决定,都听他的。”

有了轩轩,潘星珠也放心地回到让她更自在的乡下养老了。她告诉记者,其实她和儿子的交流并不顺畅,靠的只是从小把他养大积累的默契,尤其是儿子从聋哑学校回来后,他会的手语、写字,潘星珠都不会,因此还时常会闹出点误会。

但轩轩和奶奶不一样,他可以用手语顺畅地和父母沟通,也会和他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比如“我们学校里已经从科目一火到科目十五了(网络上流行的舞蹈)”,何伟永则提出可以把他跳的舞拍成短视频。

轩轩告诉记者,在他的心目中,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特别。“他们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用着另一种语言——手语罢了。”轩轩说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知道我会手语,还想让我教他们呢。”

作者: 编辑:王丽丽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