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书信当今如何热

2024-01-08 12:57

来源:

书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书信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毋庸讳言,在当今,书信正离我们渐行渐远,许多人已经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写过信了。那么,在新时代,书信有何价值?书信文化怎样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得到传承与弘扬?书信和书信文化如何在当代人的情感滋养、理想培育、信念树立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过去相当长时期里,书信既是信息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载体,在各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任。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西郊睡虎地,一座战国末年秦墓被打开,出土了大量竹简、木牍等文物,其中有两封木牍“战地家书”惊艳亮相。写信者是叫“黑夫”和“惊”的两名秦国士兵,他们的信是写给自己的哥哥“衷”。如果从这一封“木牍家书”算起,我国的文字书信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诗词,我们不难发现书信在其中的身影,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张籍“欲作家书意万重”,从宋之问的“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到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无一不在诉说着书信的宝贵。

诗中可窥书信贵,文里更显书信珍。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散文中有许多名篇都是书信体佳作,如乐毅《报燕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等。到后来,则出现了大型的书信选、书信集,《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可谓其中的经典,家喻户晓。

从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一封封家书更是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和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与使命,在一个个危难关头和重要时刻,把对家人的情感升华为对人民、国家的大爱,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发图强的壮阔图景。”

可以说,书信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情感的寄托,留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味道,更是我们重温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的独特来源。

确实,在书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些鲜活的日常细节、时代场景与社会风俗,体味到那些可感的生活智慧、情感故事与时代变迁,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陈桥驿书信选·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书信“不仅是陈先生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也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学术史、文化史、社会史的具体而生动的史料”,能给人以慰藉、给人以教益、给人以激励。

书信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良、人间的温暖。在《陈桥驿书信选》中,有陈教授写给姜竺卿的40多封信,时间从1973年至2000年,其中写于1978年的就有16封之多;2月、3月各有3封,2月2日上午、下午各有1封。回信的数量之多、频度之高,令人惊讶,而这并不是因为姜竺卿与陈教授有什么“特殊关系”。姜竺卿只是杭州大学地理系一名普通的学生,由于他好学上进,毕业后写信向陈教授求教,陈教授便耐心地回信给予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如此,陈教授还关心他造房、结婚、事故受伤及康复等生活琐事,体贴入微,让人动容。

书信让我们看到严谨的作风、执着的品格。在《陈桥驿书信选》中,有两封很简短的信,一封是2004年6月28日陈教授写给海盐县史志办公室王健飞的,另一封是2009年7月25日写给慈溪市史志办公室童银舫的,陈教授的回信是为了指出他们随信所寄打印稿中的一个小问题:前者是“SKinner”中的“K”应小写,后者则是补上了其中的一个漏字。为了一个字和一个字母,他特意写两封信予以补正,陈教授“治学行事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而这正是像陈教授那样许许多多学者乃至各行各业的人们一贯追求的品格。

书信让我们看到伟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2023年12月11日,在浙江省档案馆里杭州市政苑小学同学们稚嫩却又充满感情的朗诵声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革命先烈对父母的挚爱,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人民的无私大爱。烈士们把个人、家庭命运融入民族命运之中的家国情怀、崇高精神给人的教育是强烈的、久长的。

书信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尽管有着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但现在已经远离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如何让书信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弘扬,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以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做好挖掘的文章,以书信文化感染人。2020年初,一场疫情突袭神州,数万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为歌颂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关部门于2020年4月至9月举办了以“感谢、感恩、感动”为主题的“书信中国”文化传播活动。这是深挖书信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参与回信的过程中,无数人再次被英雄们的事迹与精神所感染,心灵得到无声的滋润。

做好融合的文章,以书信文化陶冶人。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老师曾经以“红色书信记党心,传统文化伴我行”为题授课,让书信文化走进课堂,老师选择一些烈士的家书进行讲解,使课堂教学、革命传统教育与书信文化熏陶得到了有机融合,工作扎实,收效良好,值得点赞。

做好创新的文章,以书信文化启迪人。2023年12月11日,“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在浙江省档案馆展出。在这个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给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以及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的3封回信,特别引人注目,书信“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地念兹在兹的倾情牵挂、对浙江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浙江人民情深似海的关心关怀”。这是一次以珍贵书信为主题的一个展览,也是弘扬书信文化的一种创新,给人的启迪、教育不言而喻。

一封封书信,一头连着万千百姓,一头连着民族国家,它是情感与精神的寄托,也是历史与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用行动传承与弘扬书信文化,使之在时间的长河里,闪烁永恒的光亮!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