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笔纷披金石永寿

2024-01-03 09:27

来源:

近日,由新昌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沙孟海书法篆刻作品特展”在新昌博物馆开展,为书画艺术爱好者以及广大市民朋友奉上一场震撼人心的新年艺术大餐。此次展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孟海,学习沙孟海的人品、书艺和治学精神,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沙村人。曾任中山大学预科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

沙孟海是现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以碑学为基础,远追汉魏,近取明清,兼精篆、隶、真、行、草各体,其行草书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气势磅礴见称,又以题榜大字为世人所知。他的篆刻作品虽不多,然能博综古今,朴拙而富有韵致。

沙孟海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20世纪60年代初,沙孟海应潘天寿之邀,与陆维钊等诸人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筹办并成立了全国首个书法专业。此举开创了书法的高等教育之路,在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通人之学”。

沙孟海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书学、印学之外,他于古典辞章、文字训诂、金石碑版、文物考古等领域均有造诣。他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在文物调查、考古发掘、文物征集、藏品保管、陈列展览等诸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展览由“良师益友”“翰墨千秋”“金石永寿”3个单元构成,共展出沙孟海书法、拓本、篆刻作品六十余件(套),展示沙孟海在各人生阶段不同的作品。

在“良师益友”单元中,观众得以一窥沙孟海与其他艺术大师的深厚友谊。沙孟海幼承庭训,喜好书法与篆刻。早年赴宁波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随冯君木学习经史文学。他深厚的学养根基,与冯先生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沙孟海旅居上海后,常随冯君木与沪上名流吴昌硕、郑孝胥、朱疆邨、况周颐等交游,得以增长识见、开阔胸襟。加之又拜于书画篆刻巨匠吴昌硕门下,得其指教,造诣日深。

这一单元也展陈了几位对沙孟海影响

深刻的艺术大师作品:有朱复戡篆书“若榴花屋师友札存”签条、吴长邺珍藏缶庐印存手拓本以及王个簃花卉图轴、吴昌硕石鼓文轴,作品形态各异,彰显了艺术交流在沙孟海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翰墨千秋”单元呈现的是沙孟海书法作品的精华。“沙孟海的书法,诸体兼擅。早年习书,从篆书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晋唐法帖,风格以整饬精严、古雅朴茂为特点。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除钟繇、索靖、二王之外,于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等用功较深,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穷源溯流,不断探索蜕变。晚年书法,错综变化,益见精善,沉雄茂密,自成格局,尤善作榜书大字,深为世人所推崇。”新昌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沙孟海擅长大字,有“老笔纷披”之谓。展览中的巨幅行书作品“龙”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龙”字点画苍茫老辣,结体跌宕倾侧,十分富有视觉冲击力,还有一种笔走龙蛇的独特美感,在辞旧迎新之际,也特别应景。另一幅行书作品《何延之兰亭记语斗方》,运用了“刷字”的艺术效果,即在非常迅疾的行笔过程中,运用娴熟的书写技巧,写出自然跃动的书法。不仅如此,行草作品《朱古微集句七言联》和《寄题松风阁诗轴》,在用笔上有一种上下翻腾的迹象,笔法变化多端。在他的行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飞白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可见,他对书法是多么精熟。

沙孟海曾为新昌留下了诸多题字,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馆藏于新昌县档案馆的沙孟海题石城古刹、南明山等作品。沙孟海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悬挂于亭台楼阁、街巷市井的显要之处,述说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和一种精神。

“金石永寿”单元则着重展示了沙孟海的篆刻艺术。他的篆刻作品独具特色,以气势磅礴、构图奇特、刀法犀利而著称。沙孟海的篆刻以秦汉为根基,嗣后出入赵叔儒、吴昌硕之间,不为师法所囿,又汲取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和浙派诸家之长,处处见古人,又处处有自我。加之他在金石、考古、文字学上的深厚学养,其印作古穆朴厚、入古出新、迥于时流,兼具金石味与书卷气。

沙孟海是西泠印社继吴昌硕、马衡、张宗祥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展陈中的篆刻印章主要以白文方印和朱文方印为主,凑近了看,可以欣赏到沙孟海在石头上刻划的匠心独运。观众可以仔细品味每一方石刻,感受到每一个字形的精雕细琢。沙孟海的篆刻作品不仅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更展现了他对传统印章艺术的深刻理解。每一刀、每一画,都流露出他对石头的驾驭之功,展现了篆刻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