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庙会,点燃新“庙”趣

2024-01-03 09:25

来源:

看花灯、听大戏、赏民俗、观杂技,吃不完的美食,看不完的热闹……这个元旦假期,首届山阴城隍庙会盛装举行,八方游客携亲伴友纷至沓来,庙会上处处张灯结彩、人头攒动、欢歌如潮,一派红火景象。

庙会文化,沉淀着绍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一些庙会焕发新生,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老庙会如何契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焕发新活力?传统民俗文化和城市记忆如何通过庙会这一载体,在年轻一代中传承?

唤醒山阴城隍庙会

府山脚下的府横街,地处绍兴古城中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山阴城隍庙会就在这里举行。长300多米的府横街东段(府桥以东)布满各种市集,汇集绍兴特色美食、非遗文创、古城青创客产品等,还上演了丰富多彩的绍兴本土民俗文化活动。

漫步在热热闹闹的庙会中,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味,尤其是非遗元素在庙会上更是随处可见,板凳龙、民间吹打、舞狮阵、绍剧、越剧、莲花落等等,俨然一场非遗“嘉年华”,鲜活生动地向游客展现着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庙会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且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庙”字,繁体为“廟”,“广”下一个“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廟,尊先祖皃貌也。从广,朝声。”即“庙”本意是供祀祖先的场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时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以祈求庇佑和保护。祭祀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举行仪式、进献供品、演奏音乐等。这可以看作是民间庙会的雏形。

到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也逐渐形成,佛、道两教以庙观为场地举办多种活动。随时间推移,一些活动走出庙观,巡行队伍中出现避邪的狮子、宝盖幡幢、百戏杂耍等活动,热闹非凡。小商小贩们看到庙观的烧香拜佛者多,便在庙观外摆起各色小摊。在庙观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这种民间活动被称为“庙会”,又称“庙市”。

庙会的商业气息随群众性、娱乐性的增加而增强,是在唐宋时期。唐宋以后,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等节日举行庙会,并迅速蔓延。庙会上,官员、客商、民众、僧侣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庙会因商贸、世俗文化等的融入,从祭祀活动、朝山进香等民间信仰活动演化成集信仰、商贸、娱乐、旅游、休闲、探亲、会友于一体的民间盛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前,国人热衷逛庙会,为何今天的人们同样喜欢逛庙会?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认为,庙会作为民间普遍的结社形式,展示民俗民风,有效地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宗教与世俗、娱乐与旅游融合在一起,深受国人欢迎。尤其元旦和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给人们带来无限喜庆,逛庙会更成为各地民众欢庆新年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任桂全说,在中国古代建国之时,范土为城,依城凿池曰隍。城隍为守护城池之神。从相关记载来看,古代绍兴古城内有4座城隍庙,清代时山阴县城隍庙位于今府山之南,作揖坊之西。会稽县城隍庙位于今县前街。绍兴府城隍庙位于府山西南山脚。而府山上还有一座城隍庙。

据《越中杂识·祠记·府城隍庙》所载:府城隍庙在卧龙山(府山)西南之巅。神为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著,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祐公,进忠应王。明初另祀于山麓。清康熙中,郡守俞卿重修上下两庙。乾隆五十六年,郡守李公亨特重修上庙。

古代的庙会有杂耍、踩高跷、抖空竹,而如今的山阴城隍庙会上,也有杂耍、踩高跷、抖空竹等,更有汉服巡游、民谣表演、国风乐队表演等。一些游庙会的年轻人告诉记者:非遗+现代,庙会也很时尚!

在任桂全看来,尽管变换了形式和内容,但庙会特有的文化核心没有变,贯穿于庙会上种种喜庆活动的,依然是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精神,也许这正是延续至今的庙会文化“基因”。

绍兴庙会习俗历史悠久

庙会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缩影。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30多个庙会以“民俗类”项目入选,如北京厂甸庙会、山西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等。

绍兴庙会习俗流传颇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就有庙会祭祀活动。庙会一为禳灾祈福,如迎祭社(土神)、稷(谷神)以求五谷丰登;一为各业崇祀本行“祖师”,如戏剧业奉唐明皇、纺织业奉钱镠等等;一为纪念各种人物,如禹庙、舜王庙、岳庙、关帝庙、曹娥庙、西施殿等等庙会。

传统庙会大致上可分为“迎神赛会型”和“朝山进香型”两大类,当然有时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比如绍兴的舜王庙会,每年农历九月廿七舜王诞辰的前后几天里,以绍兴王坛舜王庙为中心的附近民众都会去庙里进香,参与人数众多,在舜王庙附近则形成热闹的集市,这就是“朝山进香型”。而历史上每隔几年,这里的民众又会把舜王庙里的神像抬出来,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载歌载舞,表演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按一定路线在山区各村落间巡行,从队伍出发到返回庙中,前后需用两三天时间,参与巡游的队伍达五六千人,沿路迎送、观看的民众自然更多,这就是“迎神赛会型”了。

千百年间,一些庙会传承了下来,更多的庙会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记者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绍兴有国家级非遗民俗类项目舜王庙会,省级非遗民俗类项目曹娥庙会。还有市级非遗民俗类项目——越城区的灵芝庙会、南镇庙会、张神庙会,柯桥区的舜王庙会,上虞区的东关五猖会、五龙庙会,新昌真君殿庙会等。与庙会相关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有草塔庙会仪仗。

绍兴舜王庙会是绍兴会稽山区的一项民俗活动,以祭祀舜帝为中心,集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经贸活动为一体。而依托舜王庙会的“虞舜文化旅游节”已持续举办20余年,每年吸引数万人参与,是绍兴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传承“舜德精神”的重大节日。庙会一般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祭神开始,到九月廿八谢神结束。传统的舜王庙会,主要是祈福、巡游、演戏等祭祀舜王活动。2021年6月,绍兴舜王庙会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曹娥庙会源自上虞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绵延1800多年历史,至今流传。公元143年,曹盱在舜江落水失踪,14岁的女儿曹娥闻讯17个昼夜“号慕思盱,哀吟泽畔”,后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以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孝义赞歌。

曹娥的孝行感动乡里,轰动朝野。上虞县长度尚报奏朝廷表为孝女,并为其立碑建庙——曹娥庙。民间约定俗成,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廿二这七天为曹娥庙会期,远远近近、四面八方的香客,捧着一颗真心,成群结队前来烧香和宿山,庙内烛光融融,善男信女济济一殿,钟罄念经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2012年6月,曹娥庙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镇庙会,即为祭奉会稽山神永兴公而举行的香市。据史料记载,南镇庙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殿宇五进,气势雄伟。新中国成立后,南镇庙虽还伫立,但已年久失修,1958年在一场台风中被吹倒。南镇庙会期间,会稽山香客、游客接踵而至,日以万计。南镇庙会,在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文化研究者那秋生告诉记者,会稽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南镇庙是会稽山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道观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南镇庙会自唐代以来就一直举办,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他呼吁重建南镇庙并复兴南镇庙会,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大禹陵景区推出“禹陵古韵话非遗·南镇庙会闹五一”活动,让游客来此体验民祭大禹仪式、品民俗美食、观南镇非遗文化等。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五猖会》中写道:“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认为,鲁迅笔下的上虞东关“五猖会”就是当时绍兴最盛的会市之一。

老庙会如何焕发新活力

新年逛庙会,是市民喜欢的休闲、社交方式之一。到人多的地方凑凑热闹,沾一沾烟火气,或是约上三五好友,陪着老人孩子遛上一圈,吃两样小吃,看一场表演,都会给欢乐祥和的节日增色。

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活动内容,避免了繁琐的礼节和陈旧的仪式,增添了时尚气息。如今的庙会,早已不是旧式庙会的复制和翻版,它是经过扬弃之后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

纵观全国的庙会,已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有传统庙会,也有时尚庙会;有大型庙会,也有社区的微型庙会。近年来,商家庙会方兴未艾,博物馆庙会、科技馆庙会蔚然成风,庙会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行线上不断完成着“进化”,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采访中,市民张建江告诉记者,现代庙会,一是生活压力释放地。如今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忙碌的工作使人缺乏自由感。逛庙会,一个“逛”字让人体味出闲散、自由、放松之感。二是民俗文化展示台。“现在没有太多其他地方能够像庙会这样集中展示民俗了。”

如何让老庙会焕发新活力?一些市民认为,希望各种庙会的主办方能够引入更多包含文化附加值的项目,提升参与度和新鲜感。进一步深挖文化内核,深耕文化IP,将目光更多地投向“95后”和“00后”年轻人,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传统又不乏时尚的新风格,让传统庙会再迎春天。

这次山阴城隍庙会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被很多人进行了直播,影响颇大。不少年轻人认为,庙会要积极利用短视频、实时直播等新媒体,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这一更大范围的场域中,讲好庙会里的中国故事,提升庙会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还要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提升庙会的经济价值。

去年4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绍兴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绍兴将依托“越宋古都、江南水城、名士之乡”品牌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着力打造以全城申遗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传承地、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时尚产业集聚地、以传统风貌为依托的宜居环境生活地。

绍兴市名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聚力打造“世界级古城”这一目标,绍兴古城将做好文商旅融合大文章。举办绍兴市首届山阴城隍庙会,旨在进一步挖掘绍兴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

庙会如何体现民俗风情和时代特色?在任桂全看来,让传统庙会在现代焕发生机,就要在坚守文化底色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创新与融合中实现转型发展。庙会搭台,文化唱戏,绍兴的庙会要彰显城市特色、地方特色、民俗特色,比如大力弘扬绍兴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

“很多庙会逐渐式微,难以恢复,主要是因为文化氛围的缺失。”在很多越文化研究者看来,由庙会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文化底蕴的挖掘程度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接受程度,如果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传说、歌谣谚语等民俗无法通过庙会这个载体传承到年轻人心中,那么就很难延续。

事实上,绍兴舜王庙会、诸暨草塔庙会等都有很高的人气,已经成为常态举行的节会活动。

如何营造和重塑绍兴庙会?有识之士认为,要深入挖掘绍兴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绍兴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打造庙会,在庙会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相信绍兴庙会定能再现繁华与风采。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