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天尧 摄
■ 朱亚萍
步入冬季,冻鱼、冻肉、冻鸡、冻大肠、鲞冻肉、冻脚爪等应时菜品便会大行其道,最负盛名的要数扎肉。烧好的扎肉盛放在浅式的绿钵头中,酥糯的猪条肉上系缚着箬壳细条,包裹着红亮晶莹的肉冻,煞是诱人,常让人忍不住点买下箸。这是旧时绍兴卤味店和小酒店在冬令时节常见的情景与风景。
对于扎肉,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明嘉靖时,奸党弄权,民不聊生。山阴(绍兴旧时为山阴、会稽两县)有田氏家祠,在每年冬至祭祖时,有向各族丁分肉一斤的族规。这年时值大旱,田产收益大减,值年者无力按族规办事,便购来少量猪肉,切成小块,连皮带骨,以竹箬壳紧扎,烧煮后分给族人,族人见值年者以块代斤,虽甚感不满,但一尝味道极佳,加之年成如此,也就默认了。以后值年者竞相仿效,因肉扎有箬壳,称为“扎肉”。
传统扎肉烹制最佳时节在冬至后的寒冬腊月便可开始制作。扎肉冻的形成全靠猪肉的胶原蛋白质自身凝固的力道,并加持于冬季寒冷气温的外力,这是一种原始自然的制作方法,有点“靠天吃饭”的味道。如今,随着食品科学成果在烹饪中的应用,扎肉的制作已不再受气温的左右,运用含多糖类黏质物的植物原料,如琼脂、果胶等,或富含胶原蛋白质的动物原料中制取的明胶、鱼胶等,还有冷冻设备的助力,打破了传统扎肉制作的瓶颈,不但四季可制作扎肉,还可产生其他许多新的菜品,诸如鲞冻肉、羊鲞冻、冻鱼、冻大肠、冻蹄膀、冻油豆腐等。还有扎肉的姐妹菜品,如“冻虾仁”“冻时件”“冻鱼片”“冻鸡丝”“冻鸭掌”等等,在酷暑炎炎的夏天成了宠儿,适时应景,凉爽去暑,食之味美而沁人心脾。
传统方式制作的扎肉是天赐的美味,它将气温寒冷利于水结冰的原理,运用到扎肉制作当中。扎肉的关键是肉冻的形成,而肉冻的形成,其实是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在菜肴制作中应用的结晶。猪五花条肉中富含胶原蛋白质,煮制中,胶原蛋白水解成明胶。随着煮制的深入,明胶充分溶于汤卤中,形成溶胶。至扎肉煮成,温度下降后又以氢键相连,从而形成不流动的凝胶,使扎肉冷却后肉冻互融。当然,扎肉冻的形成和质量,与浓度、温度、时间等有关,并具有可逆性。而扎肉美味的形成,一是甘草的作用。甘草是一味价廉物美的甜味中草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据测定,甘草含有甘草酸、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在扎肉烧煮过程中可祛除猪肉的臊气和油腻,调和滋味,起着中和、压异、增甘鲜的作用。二是慢火细煮之功。扎肉之美在于经慢火细煮之后,猪肉中的油脂溶化而渗出,沥除油脂,既少了油腻的口感,使肉卤能清澈透亮,成品清爽亮丽,肥而不腻,其油脂还可用来烧煮其他菜肴,两全其美。晶莹的肉冻形成关键,在于烧煮时加入酱油后切忌再加盖。因加盖烧煮,在相对封闭的烧煮状态下,会使扎肉诸物分子间碰撞激烈、气化,汤汁会变得混浊,难以形成晶莹的肉冻。
扎肉,是老绍兴过年时节饮食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每当年关临近,绍兴民间每家每户都要制作扎肉。制作扎肉绍兴人习惯叫“打扎肉”,据说是将肉烧得很酥糯的意思。烧“扎肉”往往一次制作的量较大,一般都要烧好几钵头,从年关吃起,要吃到正月结束。不但家人共享,享受过年改善生活之乐,更是待客的上等佳肴,过年主人必有此菜来招待亲朋好友,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将最美味的菜肴请客人享用。久而久之,在民间成了惯例,而且也确实深受客人喜爱,其美味让人难以拒绝。岁月流逝,扎肉受人喜爱的程度有增无减,不但绍兴人仍是一往情深,代代相传,外地到绍的客人也是尝而不忘,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扎肉的美味。扎肉广为流传,一些外地的餐饮企业常邀请绍兴的大厨献艺或派员到绍兴登门取经,拜师学艺,还有的来绍定购,扎肉的美名与日俱增。1956年3月,扎肉在浙江省饮食品展览会上被评定为绍兴名菜。
扎肉,从民间走向市肆,成为旧时绍兴卤味店和小酒店的冬令当家名品,成为绍兴家庭过年时心向往之的一道硬菜,更是饕餮们念念不忘的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扎肉仍滋润着绍兴人的舌尖,成为不容辜负的美食。在惧怕油脂的今天,扎肉仍能勾起人们的丝丝“馋虫”。一壶老酒,一盘扎肉,演绎成当今的饮食时尚。(作者系绍兴咸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