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村史采写团:
为村庄立传
嵊州市民协副主席李军达在崇仁七八村采写村史
前言
原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记录村落历史,不仅能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有助于村民知晓“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民风,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建设家园的热情,助力乡村振兴与繁荣。
这几天,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军达对《马仁村史》作最后的修改,不久便可正式交付。李军达是嵊州市村史采写团的一员,自2014年来,已为嵊州市53个村撰写了村史,共计85万字。
原嵊州市民协主席施钰兴在《嵊州故事》2014春季卷刊登村史采写要点
2013年,在嵊州市委宣传部的带动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兴起,为让这项工作更有意义,嵊州市要求每个村的历史和文化上墙,以增添文化礼堂的人文气息。2013年8月,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接到嵊州市委宣传部的任务——到各村采访撰写村史,协助各村文化礼堂建设。时任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施钰兴把这个消息告诉协会其他几位负责人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大家都觉得为村庄“立传”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就这样,嵊州市村史采写团成立了。只是大家以前没写过村史,都有些茫然,需采访哪些人,该怎么写,文章结构怎样安排,心里没底。施钰兴对嵊州的地方历史和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经常有相关文章见诸报端。他决定试着先去写一篇村史,为大家做个表率。他挑选的村庄为浦口街道多仁村。
原嵊州市民协主席钱宁儿在崇仁七八村采写村史
“既然写的是村史,那必先了解一个村的变迁,姓氏渊源,以及历史遗存、建筑文物等。”按照这样的思路,施钰兴先后四赴多仁村,与村里干部、老人、退休教师等交谈,采集到了大量的素材。之后,他花了几天时间整理撰写《多仁村史》,内容安排分为基本村情、历史沿革(含村名来历)、“茹”姓溯源、历代大事记、村贤名士、村落文化(含文物古迹、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轶闻传说)等。
“初稿出来后,大家觉得可行,可以作为村史采写的模板。”施钰兴说,很快,村史采写团人员奔赴嵊州的角角落落,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村史。有些作者初次写村史,施钰兴耐心地教他们如何采访、如何筛选资料、如何撰写,甚至亲自操刀帮他们修改。
“一开始,不少创作者认为,村史地域性太强,外面省级国家级的杂志刊登不了,学不到什么写作技巧,为村史写作付出精力不值得。”王鑫鸳说,“我在写第一篇村史时就有点懈怠,特别是得了故事大奖五千元之后,施主席敏锐地发觉这个情况,就跟我谈话,说文史写作是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基本功,在布局谋篇、挖掘和考证资料等都有一定技巧,并不是简单的资料的堆砌。”王鑫鸳说,她的第一篇《沃基村史》就是在施钰兴多次提出意见后,反复修改定稿的,这其中,学到了很多文史写作的方法,这让她更热情地投入到村史的采写中。王鑫鸳说“写着写着,就觉得是一份责任,一种乐趣了。其实村史采写过程中,也给自己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
就这样,不少协会外的写作爱好者也纷纷加入进来,采写团力量日益壮大,村史撰写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为了让村民了解自己村的历史,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村史采写团的部分作者施钰兴、钱宁儿、王鑫鸳,还去一些村庄的文化礼堂,宣讲村里的传说和名人故事,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2014年,故事宣讲队走进多仁村讲故事
2014年,施钰兴在多仁村宣讲村史
2015年7月协会换届,钱宁儿接过施钰兴的班,担任主席,继续担负起村史采写的重任。其在任期间,村史采写团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撰写的村史达到了100多篇,共计100多万字。以施钰兴、钱宁儿、李军达、袁孟梁、王鑫鸳、周红为骨干的村史采写团的足迹更是遍布嵊州各村的山间地头、祠堂庙宇、亭台古道。
嵊州市民协主席王鑫鸳在崇仁竹西新村采写村史
采写团成员入村采访,受到了欢迎。当地的乡镇负责人,或积极联系,或陪同采访。“不过,采写时也有一些误会,不兜生意不要钱,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有些乡镇误以为我们是广告商或骗子。”施钰兴说。
采写村史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作者才能体会到。有些地方山高路陡,汽车开不到,作者们只好徒步行走;有时遇到雨雪天,一时回不了城里,就自带干粮,省得麻烦村干部安排膳食;有时找到一块有价值的庙宇碑记,又模糊不清,只好一个一个字地认,或者跑到图书馆里,翻看各种史料寻找线索,很多时候都一无所获……尹畅晨去崇仁石楼对村采写村史,天寒地冻,回来时就发烧了,打了好几天的点滴。钱宁儿上海拔800米的北漳彦坑村(三个自然村)采访,由于前一天刚下过暴雨,车子开到高山弯道时,突然遇到山顶塌方,幸亏驾驶员熟悉路况,下车搬去了几大块拦路的山石,才继续前行。
李军达在马村到榆树村的采访路途中,由于那里在建高铁,地势高低不平,乱石林立,汽车经历了几次大震荡后,油箱突然被戳破,抛锚了,怎么办呢?这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整整等了三四个小时,李军达又冷又饿,等保险公司的拖车来到时,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李军达说,幸亏车里还有一瓶矿泉水,他就匆匆喝了矿泉水,搭了一辆车,赶到榆树村完成采访任务。“不过修车还花了我四千多元。其实像这样的心酸事还有很多,如果仅仅是为了那一点点微薄的稿费,是无法坚持下来的。总觉得我们民协会员有责任有义务去抢救这些珍贵的村落文化史料,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于是就继续认真地去做。”的确,很多写村史的作者,就是像李军达那样,抱着一种情怀,一份责任,一颗奉献的心,坚持了下来。
“不能随意地涂鸦历史!”村史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以事实为依据,重点展现一个村的发展脉络,不能遗漏重要人物和事件,这必须付出大量精力。“很多村非常偏僻,且自然村分散,不是一次两次便可以完成任务的。”李军达对此感受颇深。他说,很多村要跑七八次,甚至十来次,才能收集到想要的素材。他在采写谷来镇《马村村史》时,来去就不下10趟。
钱宁儿在《嵊州故事》2017夏季卷刊登村史采写如何写出特色
马村距离嵊州城区30多公里,位于会稽山脉深处,由六七个自然村组成,而且自然村之间相隔较远。李军达说,有一个叫山墩的自然村,距离马村村委会驻地有5公里路,车子不能直达,要走半小时的山路。这个村出过一个重要人物,是辛亥志士王金发的老师,村里老会计收藏的家谱对其有记载,老会计也了解其事迹。但李军达几次去山墩自然村,都未能碰上老会计,无功而返。“当然最后还是采访到了老会计,也得到了想要的资料。”李军达说,只要结果圆满,吃点苦不算什么。
“采写村史虽然辛苦,但也很有意义,尤其每当为当地挖掘出一些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便成就感满满。”施钰兴说。
2018年6月,施钰兴编辑出版第一辑《嵊州村史》
李军达在走访贵门乡东楼村时,在一个不起眼的老台门里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便与之闲聊起来。老人说,他们村很普通,但在革命时代,很多村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上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党支部。李军达对这条信息很感兴趣,想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但老人也说不出更多的东西。
后李军达证实东楼村的确建立过党支部,只是有关的文字资料比较简单。他想到东楼村曾经归东阳管辖,于是委托东楼村党支部书记楼志良去东阳市党史办查阅资料,果然找到了此事的详细记载:1934年,以烧炭卖炭为生的村民楼其岩,遇上了油漆匠黄文玉,后者的真实身份是中共东阳县工委书记、东阳中心县委书记。在他的影响下,楼其岩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在村里发展了5名党员,1935年春成立党支部……这是嵊州市农村第一个党支部。2016年,当地政府筹建第一支部陈列馆,于201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现任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鑫鸳说,截至目前,村史采写团已写了160多篇村史,为160多个村庄“立传”。“城镇化的推进引发城乡变迁,乡村许多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正在加速消失,守护和传承千年村落文化迫在眉睫。村史采写更应该继续,希望在嵊州市委宣传部的继续支持下,为嵊州市的每一个村理清发展脉络,挖掘珍贵史料。”
作者: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