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来自天津的全职房车网红博主“天津光头老王”和妻子开着移动的“家”,来到绍兴做客,在经历了8天观美景、品美食的绍兴之旅后,老王说了一句“绍兴不能再待了”,无奈地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要有个这样的园子多好!”
“天津光头老王”是一名70后,这些年,他与妻子开着一辆拖挂式房车走南闯北,以视频的方式记录旅行生活。今年10月下旬,他们来到绍兴,开启了一场别有趣味的房车“越城”行。
早听闻鲁迅故里是绍兴人气最旺的旅游地,老王与妻子一早从离驻车地500米的地铁站出发,乘坐地铁到达了这里。戴上鸭舌帽与墨镜,决定全副武装“零距离”体验一番鲁迅先生的旧时生活。
穿过数家店铺,进入鲁迅故居。参观了德寿堂、“诗书传家”,细读了覆盆桥周氏世系表后,老王来到鲁迅先生的卧室前,旧式的纱帐床、四方桌、长木柜积了一层厚灰,泛着岁月的沧桑。“这便是一代大师生活过的地方。”老王惊叹。
百草园里,黑白园墙内是方方正正的菜圃。不仅是“碧绿的菜畦”,老王还在园内找到了中学课本中的同款“石井栏”“皂荚树”。百草园并不大,但它承载了鲁迅先生整个美好单纯的童年。“假如小时候我家也有这样一个园子多好,还可以捉蟋蟀,挖何首乌……”老王望着园内景色陷入了想象。
房屋内部也供人参观,护栏内摆放着三五个旧时农具,老王指了指一个不到一尺的镂空盆状器皿,“这是给鸡啄米的”,他刚好旁听到了边上导游的讲解。园内还有一处花雕馆,陈列在柜子中的精致酒坛,让老王看了半晌。“这些小瓶子真漂亮!”老王兴奋地像掘到了宝藏。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离得不远,就隔了几家商铺。景点指示牌上写着:这里是鲁迅当年读书的“教室”。而私塾先生寿镜吾,也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影响到了一个学生的成才之路。老王从三味书屋门前的小河出发,先后打卡宿舍、办公室、会客厅等。终于在35平方米的三味书屋门前,老王找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坐过的位子。那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侧还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这座书屋的“灵魂”所在。
老王对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爱吃的茴香豆也充满了兴趣。在景区内的商铺一条街上,老王在一家人声鼎沸的特产店前停了下来,店前的石头招牌尤为醒目,刻着“孔乙己吃茴香豆”这样一排大字。店里有各种豆类制成的茴香豆,咸鲜各异,豆香四溢。游客们挤着让老板娘称装豆子,店里没有一刻是空闲的。老王从试吃盘里拿起一颗小尝了一口,香脆的蚕豆“嘎嘣脆”,咸鲜味在舌尖散开,令他回味无穷。作为到鲁迅故里一游的纪念品,兴高采烈地买了一袋子回去。
除了茴香豆,景区的商铺倒是花样百出,特产、小吃、文创、饮品一应俱全,令老王眼花缭乱。“我会打酱油了”,老王被景区内特产店前的这行宣传语逗乐了,照着念了一遍。这是一家酱油店铺,店门前摆着一个手捧酱油罐的泥塑儿童,戴着墨镜的老王饶有兴致地与儿童雕像合影。
王师傅越城之旅打卡点。 高晓建制作
“哪家臭豆腐店人多我就去哪家”
来到仓桥直街,老王在一家“老街臭豆腐”店前一边排队一边止不住好奇心不断发问:“大爷卖臭豆腐多少年了?”店主回应是1981年开的店。“玻璃罐里放的是什么?”店主回复是苋菜梗,制作臭豆腐的原料。
老王夫妇俩是专门来仓桥直街寻找美食的。“哪家臭豆腐店人多我就去哪家。”于是老王在街上找了一家队伍最长的,打算对这家“祖传”臭豆腐店一探究竟。
老王说,全国的臭豆腐品种可不少,北京、长沙、南京、徽州、云南等地均有本土臭豆腐。绍兴臭豆腐名扬全国,想必有其过人之处。只见店主熟练地用筷子拨着篮里的豆腐块,分批次地下油锅。出锅的豆腐,皮又酥又脆,内部口感嫩滑,他很兴奋。“绍兴臭豆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不像别的臭豆腐黑黢黢的样子。味道也是清淡中带些鲜甜。”对这家“老街臭豆腐”,老王连连称赞,不管是纯天然的原料,还是臭中带香的正宗味道,都让人无可挑剔。老王提到,店主还不忘提醒客人们,臭豆蘸番茄酱是“喧宾夺主”,原汁原味才最经典。
街上另一家打着“生熟”招牌的醉蟹店引起了老王的注意,二话不说来到店里。老王看到靠近门口的冰柜内,按区域放置着浸泡在酱料中的醉蟹,按蟹壳颜色不难区分生熟。据老板娘介绍,店里采用独家秘制配方,大闸蟹配上陈年绍兴花雕酒,展现出的是真正的绍兴老味道。“生熟一个价,小的25元一只,大的35元一只。”菜单上明码标价。“本地人都是吃生的,外地游客有些不习惯吃生,就多加了熟的类型。”老板娘回应了老王关于“生熟”的疑惑。而好奇心驱使的老王秉着“来都来了”的态度,硬买下了一只小的生醉蟹。“我就要尝尝本地的味道!”老王心满意足地拎了装蟹的袋子离去,决定将其当作晚上的下饭菜。
穿梭在这条窄巷中的老王,像开启了美食打卡模式,一路逛一路尝。5元一碗的木莲冻、8元一个的“网红”奶油小攀、10元一个的特色面饽饽、味似陈皮的甘草梅饼、包装独特的黄酒棒冰与黄酒奶茶,尽落其肚中。“想吃本土美食,来仓桥直街一定没错!”老王高兴地总结道。
“既然来了,就要喝两瓶”
乘着地铁一号线来到酒香四溢的东浦黄酒小镇,老王感觉像穿越了一整个黄酒发展史。从南门进入小镇,眼前是一道独特的水乡风景线。河道纵横,街随河走,河连桥路,古桥连片。云集昌记酒坊、徐记源昌香糕店……老王走在河沿的老街上,参观着一个个“百年老字号”。
抬头是老字号,低头便是酒坛阵,一个个“红盖”酒坛排列在老街靠河的一侧,仿佛训练有素的礼仪队恭迎着远客,让老王观摩了好一会儿。小镇讲解员介绍,如今小镇人气渐旺,文旅产品与服务也推陈出新。从河沿的本土特色菜馆便可窥知一二,不少店家在门外的河沿岸处摆上几张方正的桌子,让游客品美食、赏美景两不误。“这才是生活啊!”远远望着临河聚餐的人们,老王心生羡慕。
东浦小镇也是名人辈出之地。秀美亮丽的景观下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诗人陆游、大书法家贺知章、辛亥先烈徐锡麟,他们的故乡都在东浦古镇。”提起越城名人名士,做足了功课的老王如数家珍,比专业导游讲得还细致。游玩的过程中依次看到的展示馆、徐锡麟铜像、兴福侯昌王庙、云集昌记酒坊、大川桥、同泰当铺等景点充满了人文特色,老王一边游览一边记录。
“既然来到了黄酒小镇,不应该买两瓶黄酒尝尝吗?”老王认为,国内素有“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的说法,酒是东浦的精神,也是东浦的招牌。据了解,清朝末年,东浦镇有住户三千,其中三分之一从事酿酒行业,每年出产的美酒达到一万多缸。老街上酒旗招展,酒客如云。
同身为酒客的老王在小镇的各个角落寻觅着黄酒的身影。在一家名为“东浦供销合作社”的店内,酒架上摆满了各个品牌、度数、类别的酒产品,老王简直看花了眼。店员带着老王在酒架前依次介绍,从会稽山、古越龙山等本地知名黄酒品牌,原浆酒、花雕酒的起名来源,到香酒、甜酒的各自品牌款式,再到“加饭”酒三年五年的品质差别。“原料中的鉴湖水,指的是这片水系的源头水,不是直接从河里打上来一桶水来酿酒。”被老王问到为什么能用鉴湖水酿酒,店员哭笑不得地解释。一顿讲解下来,老王仿佛上完了一堂漫长的“黄酒课”。
精挑细选下,老王提着一坛“会稽山”酒满意离店。临河而坐,老王品尝着手中的黄酒,清风拂过,已有几分醉意。“你是北方人啊,应该酒量不错。”一旁的游客与老王攀谈了起来。“以酒会友,也是品酒人的惊喜与缘分。”老王认为,绝佳的寻酒与品酒体验,让他不枉此行。
“不管在哪儿,都像在家里”
在绍兴的这些天里,老王夫妇俩的生活全靠这一辆小小的房车。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底,老王给新买的拖挂式房车上了牌照,用拖车钩将房车与自驾车连接固定,正式开启了房车之旅。从天津出发,一路向南,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老王都有涉足。
老王庆幸自己运气好,在绍兴某个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找到一处驻车位。这个游客中心不仅驻车免费,还水电齐全,更配备有24小时营业的卫生间、供人休息的室外桌椅。
凑巧的是,停车场后边就是一片菜地,右侧是一条河。在绿油油的青菜地中,老王夫妻俩遇上了热心的当地农民。农民师傅得知老王夫妻俩是外地过来旅游,将正收割的青菜装了一袋送给他们,把老王夫妇俩感动坏了。纯天然、无农药的青菜卖相尤其正。“实在太不好意思,最后还是向农民师傅付了费。”老王接着来到河岸边,这里连接着一片开放式公园。老王灵机一动,决定在河边钓鱼,“今天的晚餐都有着落了。”
老王的房车内,空间虽不大,但柜子、床、长桌、沙发椅、浴室、厨房、空调、电脑一样不缺,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王夫妇俩的吃穿住行,全被这小小的房车承包,令人赞叹它的神奇魔力。
天气正好,到了饭点,老王夫妇俩在车外的空地摆上折叠桌、折叠椅,再放上备好的煤气罐、卡式炉、油、调料,直接原地变出一个迷你厨房来。再围着桌子享用露营晚餐,惬意指数简直满分。“各地的餐馆都挺有特色,值得一试。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烧的放心。”老王说。
幸运的是,在驻车点,老王遇到了同样自驾房车游的宁夏老哥。宁夏老哥今年58岁,已退休,热爱旅游的他直接驾驶了未经改造的大货车,决定游遍全国。只见货车车厢虽无设计,却连冰箱、洗衣机都放了进去。
近年来,随着旅游形态日益丰富、旅游规模日趋扩大,人们对多元旅游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强。房车旅游成了一种新兴生活方式。老王与宁夏老哥聊天的过程中讲道,如今房车旅行作为一种经济的旅行方式,越来越能被大众接受。“不用担心住宿问题,省心省力。车内布置也能按自己心意来,睡得踏实。不管在哪儿,都像在家一样。”老王表示。
老王提到,房车不一定要花重金购买,现在“驴友”也创新出货车改造房车、SUV改装床车的方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追求自由、追求更多元旅行体验的这份心。”老王坚定地说道。
“不能再待在绍兴了,再待下去要办暂住证了。”对此次绍兴8天之游,老王开玩笑道。人好酒好风景好,这是老王对绍兴最大的印象。老王相信,相遇即是缘分,他深深期待着下一次与绍兴的相见。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梦霞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