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老城区
“延安路”的前世今生
说起绍兴城区内的延安路,1996年版的《绍兴市志》是这么说的:延安路,旧称南街,东西向,与解放路成“丁”字街。西起舍子桥,向东经莲河桥、大树下与环城东路相接,全长1524米。
不过以上所说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延安路了。若按以下这张清代光绪年间所编绘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描绘的范围来看,则旧时人们所说的“南街”应是:西起舍子桥,向东经过马坊桥、莲河桥、新桥、柳桥,一直到天门桥。这段路相当于从现在的延安路西面的舍子桥到近年新建的欢喜桥为止。
绍兴府城衢路图(1)
我们按照这张清代光绪年间所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来探究一下现在所称的“延安路”、以前所称的“南街”,在解放前曾经是一副什么样子、发生过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出现过什么重要的历史人物吧!
我们先来看看这条延安路西面的起始点“舍子桥”!这座桥虽然在解放后经过多次重修,早已改建成了一座现代桥梁,但它原来却是一座历史很悠久的古桥,早在宋代的《嘉泰会稽志》中就已见记载。由此也可见民间所传的:此桥原是一座无名小桥,却因有位民妇在金兵侵绍路过此桥时舍子救侄,才将此桥命名为“舍子桥”的传说故事,决不会全是“空穴来风”,至少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此桥确实是一座早在元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古桥。
从以上这张地图来看,过了舍子桥之后,从西向东接下去要经过的路段是“成章女校”。说起这“ 成章女校”的建立那就更有可讲之处了,它是现在的塔山中心小学的前身。据陶成章烈士的嫡孙陶永铭先生在《成章小学简史》一文中介绍:“成章女校”的建立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先烈陶成章烈士。陶成章在民国元年(1912)的农历正月十四被害之后,烈士的生前好友蔡元培、鲁迅等13人,即在这一年就遵循烈士生前普及妇女教育之意愿,发起创办成章女校,并成立了校董会,此校刚建成时,曾是一所成年女子学校,但从一九一四年起改办为女子小学。据说除了孙中山曾莅校视察,鲁迅曾先后两次察看校况之外,周建人还曾在该校兼过四年的课呢。从1927年起该校开始男女生兼收,并改名为“私立成章小学”。此校最初的地址在“绍兴县城南舍子桥下,旧绍兴府通判衙门旧址”(现在的绍兴越城区府对面靠西面一点,曾作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绍兴县法律顾问处”即是它的旧址)。不过从1950年起它曾被改称为“私立南街小学”。1952年转为公立学校后又改称为“塔山区中心小学 ”,并迁到了新建南路现在的地址。1957年也一度改称为“绍兴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2年祭陶50周年之际,才又改称为“ 成章小学”。“文革”期间也两改校名,1980年起才恢复原名“成章小学”,但近年又因在城东建起了更漂亮、豪华的“成章小学”,这所原来的“成章小学”早就又改称为“塔山中心小学”了!
高氏医院(福康医院)
走过“ 成章女校”就到了“ 高氏医院”了。这“高氏医院”就是后来所称的“福康医院”和解放后所称的“绍兴第二医院”,亦称“浙医一院绍兴分院”。它之所以在这幅《绍兴府城衢路图》上被称为“高氏医院”,乃是因为这家医院最初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由美国传教士高福林在这条“南街”的马坊桥建立的基督教医院,“福康医院”是后来才改的名。你可别看这家高氏医院当初的规模实在太小,它可是在我们绍兴境内建立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呢!由福康医院再向东行,以前曾在这条路上依次存在的是莲河桥、新桥和柳桥等几座古桥。可惜这些古桥已因解放后对旧时“南街”的一再改造,填河扩路,早已被先后拆掉了。现在还能看出旧时南街面貌的景物已经只剩下以下四处了:
千年古樟树(3)
第一是延安路东段的那棵千年古树。虽然时至今日,据有关部门测定,这棵树的树龄已有1040年了,好在经过精心保护,至今仍是枝繁叶茂。也正因如此,旧时绍兴的城里人一直以来都把它附近的一段“南街”称为是“大树下”。第二是“高氏医院”。也就是上面已说过的“ 福康医院”、现在仍保留在“绍兴第二医院”西侧的那座西式红楼。第三是谢家台门。位于延安路的中段,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台门,坐北朝南,面宽五间,共四进。现在虽然已成了居民杂居的院落,但却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予以保护了。只是关于这家台门的主人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甚至包括1996年版的《绍兴市志》在内的地方志书,也只肯定了这个台门是一幢明末建筑,对房屋主人的身份却一无所提,好在有关部门对该台门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却已经给予了肯定,这可以从他们已将该台门列入了市级文保单位这一点上完全得到佐证。至于这家台门的主人究竟是谁,基于上述原因,看来我也只能引述百度上找出来的这段文字作为解释了:“据台门主人谢泳向说,他们的先祖是一个将军,从河南一带南迁,在绍兴落户生根,住在台门里的人家都姓谢,也都是其后裔。”
谢家台门
第四是经整修后至今仍存在于延安路南侧的“柳桥”和“柳桥下”的池塘。
据有关地方史志记载和前辈老人们口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柳桥下的池塘,原来是一条东西向的小河,直通东面的渡东桥的。河的两岸载着柳树,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的上面建起了一座石桥,这就是最初的“柳桥”,桥的南边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连接着这座柳桥,因此就把它取名为“柳桥下”了。这条小路北起旧时的南街,南到罗门畈,至今也还存在,只是它及它周围的景物早已不是旧时的那番模样了。其实说起这座柳桥和柳桥下的小河,还曾有过一段悲壮的历史呢。
柳桥下池塘
据有关史籍记载: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攻占绍兴之后,虽然也曾有过少数无耻文人为了功名利禄卖身投靠清兵的事实,但刘宗周的学生王毓蓍却对此大不以为然,为了表示自己誓死不投清兵的坚强决心,他索性把“不降者,会稽王毓蓍也”这几个大字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了。后来听说自己的老师刘宗周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已经开始绝食时,就写信把这事也告知了老师,还写下“愤时致命篇”,叫儿子贴在绍兴府学宫内的孔庙里。自己随后就去投泮池(一般是指建在孔庙内的池塘,但此处究竟是指何处,史无明载,笔者也不敢擅加妄测了)自尽了,后因泮池较浅,他就只好投到这条柳河里来了。据说,清代乾隆年间,这柳桥下所建的忠义祠,就是祭祀王毓蓍的呢!
(内容来源:文都文化)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