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白墙,碧波乌篷,柳枝拂过水面,乌毡帽摇着乌篷船,荡开一圈圈涟漪;跨过石桥,穿梭在街坊巷道,老人倚在竹椅上听着莲花落,乐呵着瞧孩子们举着风车和糖人玩闹。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是我生长的地方,从咿呀学语之始,便总能在各种故事中听闻绍兴,身处其中,总会在所谓“情怀”之处有着奇妙的、说不清的共鸣。
绍兴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由古今人文熏陶得愈久醇香。徜徉在这古城,犹如翻阅厚重史书,会稽山麓护佑一方安宁的大禹像,兰渚山下梦回千年的曲水流觞;有徐文长手植青藤之孤傲,有鉴湖女侠敢于抗争封建之烈。漫步在深街老巷,偶然抬眼间也能醉倒在这亘古漫长之中。
自小游得最频繁的便是这鲁迅故里,懵懂之时被父母领着,只知建筑古朴,春色诱人;年岁长一些,课堂上老师教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每每游历总会格外关注这被刻了“早”字的书桌,也总担忧百草园中会不会突然出现赤练蛇和美女蛇,还要在百忙中抽空按捺住想要刨开泥土找寻人形何首乌根的蠢蠢欲动的心。
在书本中出现过的景色总是最令人神往并共情的。坐上一叶乌篷,赶上烟雨朦胧之际最好,淋一身诗意,煮一壶闲茶。白墙灰瓦雨如烟,“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这时“绍兴”便是“会稽”了。而风雅沧桑之中的从容岁月便得以显现。
野船著岸偎春草,无处不见的乌篷船泊在纵横交错的水巷,老船夫头戴乌毡帽,惬意地坐在船头,操着一口地道绍兴话谈天说地,他们最是明白顺水推舟,饶是来了生意也不慌不忙,吆喝着支起桨等待,待游人忆一程历史云烟。
街河的水是老的,岸埠河壁爬满了青苔,映得河水碧绿。坐在乌篷上,由着河水惬意地荡着,荡过两岸飘摇的柳枝,荡过年岁沉稳的石板桥,荡进映着桥拱的天青色画布,荡进昔日会稽,回头望去,石桥上的游人倚着石阑干欣赏烟雨行舟图,岂不正好应了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看你”么?烟雨如诗,进入这画中,便是由着蒙蒙烟雨将人渲染得与会稽古镇般平和悠远了。
人在乌篷上被水摇着是极舒适的,让人生出几分与这水这景为一体的错觉。老街沿河的人家晾着酱鸭腊肠,没有太多粉饰,却足以体现出古镇人生活的闲适;对河廊棚长凳上的游人谈天品茶,或是叫上几两绍兴黄酒,再来上一碟店家吆喝的“孔乙己的茴香豆”,观瞧小贩手法正宗的扯白糖,细细品味这份独属绍兴的醇酽与惬意。
两岸黑白灰的喧闹在身后淡去,乌篷摇进一方戏台,豁然明朗,和着清风细雨,竟有物与我皆无尽之意。若是运道好正赶上开戏,便能身临其境地走一走《社戏》的场面了。
绍兴人偏爱的便是那吴侬软语的越剧与板眼唱腔的莲花落。儿时最欢喜之事便是坐在小板凳上与太奶奶一起听莲花落,或是就着《九斤姑娘》或《五女拜寿》此类越剧下饭,也是别有滋味的。
台上唱着红酥手来黄藤酒,一声“婉妹”,仿若置身名满山阴的沈园佳景。声声错与莫,句句难又瞒,八百年前陆游与唐琬的悲凄爱情与家国情怀令在座看官无一不哀婉叹息、潸然泪下;如今沈园依旧,斑驳树影洒落墙上那两阙《钗头凤》的前世今生,伤心桥下春波绿,亭台错落芳草茵,竹影映梅,风过荷塘,摇曳圆荷,惊起一对点水的蜻蜓,恰似前人惊鸿照影来。
绍兴是一幅从历史烟尘中走出的浩渺水墨,文人先贤纵横驰骋着挥洒,楼台飞檐细细描摹着勾勒,老街旧巷,青砖黛瓦,市井弄堂,枕河人家……一不留神身处画中,着一身古衣裳,撑一把油纸伞,踏在潮湿的青石板上,雨水打湿衣角,染上古镇的墨色,便也是画中一道景色了。
雨落青瓦,烟波画桥。沿着幽曲长廊信步而行,拐过转角回廊,徐徐垂柳与悠悠河水霎时跳入眼中,大有柳暗花明之意,远处桥拱下乌篷船讲述着往古趣闻从画中显出,船夫摇着船桨划开拂在水面的柳枝,长橹出水,船移岸动,乌毡帽融入天际,独留往事听风。
作者:谢莹(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