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何俊杰
献给读者的这套《绍兴民国文献小丛书》,虽小,然“小的是美好的”,小中见大,可窥得当时越地之社会风貌。
绍兴历史悠久,文献代代丰富,绍兴图书馆独具慧眼,放在桌上的第一辑,线装五册,古朴素雅,纸柔墨香。
民国,以前我们称“旧时”“旧社会”,而现在人们忽然“怀旧”起来,纷纷追捧起了“民国范儿”:
那时的女子,水色长裙,齐眉刘海,撑着油纸伞,走在一条寂寥的雨巷……
那时的男士,儒雅、绅士,架着细边眼镜,目光沉毅,抱书独行……
“民国热”退下之后,冷静的学者开始从故纸堆中查找民国文献,试图还原民国的真实和真实的民国。
民国的绍兴,因鲁迅笔下的风情,给人印象犹如一段湿漉漉的石板路,一叠黄苍苍的老照片。
其实绍兴的“肚里货”实在是多,而大部分藏在了文献里。
譬如绍兴老酒,外地人只道咸亨酒店,而查民国文献,民国二十六年(1937)《浙江经济情报》第十七期上,有“杭市绍酒概况”条目,云:本市营绍兴酒店有六百余家,加兼售者共有一千家以上,几占全市商店总数十分之一。此六百余家酒店,资本在二十万以上,独资者多,与合资成百与一之比,操此业者二千余人……
民国历38年,即1911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民国文献,也就是形成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民国的绍兴,辖境比现今多余姚和萧山。农业有“四大粮仓”、工业是“三只缸”“锡半城”。但自明代以来,由于人口密度居高不下,一部分绍兴人被迫外出就业,民国时也不例外。
彼时的绍兴,开共和之先声,阐启蒙之新风,知识界思维活跃,著述兴盛。蔡元培、许寿裳、周氏兄弟、马寅初、竺可桢、金岳霖、经亨颐、夏丏尊等等,都是全国一流人物,可谓群星灿烂。他们的文献,多成于外地,自然也流布各地。
绍兴本土,历史文脉延伸到民国,一直没有中断。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绍兴图书馆,馆藏历史文献资源丰富,除徐树兰先生的古越藏书楼旧藏外,尚有政府转交、本馆收购、民间捐赠等途径。经整理统计,其中民国时期传统装帧书籍就有11395种44242册。这些文献是绍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重要见证。因种种原因,它们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民国文献的保存和开发利用,延续、承传、彰显绍兴历史文脉,是一个重大课题。按照馆藏特色和社会需求,分期影印出版小丛书,积小成大,恰是一个可行之法。
第一辑推出的《越游便览》《绍兴酒酝造法之研究》《绍兴之丝绸》《祀禹录》,书名一见,就让人眼睛一亮。
很明显,前三种是民国推进近代化的产物。以《越游便览》为例,20世纪30年代,各地均编写了旅行指南类书籍,如《游杭快览》《北平旅行指南》等。同时,交通部门也编写了许多交通旅行指南,目的是为推广交通线路,便利旅客浏览沿线的秀美风光和历史名胜。
《京沪路旅行指南》序言云:京沪路沿线各大城市,为东南文物之邦,亦全国精华之所在。山明水秀,足资登临,灵秀所钟,人文蔚起,以故名胜古迹,触目皆是;题句歌咏,俯拾即得,为好游之士足迹所必及。惟是深巷曲径,熟悉非易:荒陵古刹,访寻为难,本局有鉴于斯,爰有本书之辑,俾旅行所至,按图索骥,既无扦格不入之弊;而得登临游观之乐,实旅行的向导,游览的良伴!
如今看来,《越游便览》一书颇有当下文旅融合之远见。
最具特色的则是《祀禹录》,其把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国民政府祭祀绍兴大禹陵的“实录”,记载得十分具体、详细。祭位、祭品、祭器均一一有图,致祭人员、执事人员皆一一具名,充分体现了民国时期绍兴人做事踏实、细致、对历史负责的风格。如今绍兴每年谷雨日公祭大禹陵,《祀禹录》始终是一面镜子。
由此,思路不禁跳转到“文献”二字的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就是文献的力量!
作者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小人物如何“好好过日子”
宣月秀
梅芷长篇小说《员外人家》描绘的是20世纪的一幅台门生活风情画面。作者以平实之笔触讲述发生在“员外人家”中邻里之间的生活故事。文章围绕着“人家”中的家长里短,阐述了生活的不易,生命的无常。作者以全知视角,通过一双睿智之眼,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好好地作了一番审视,揭示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共同点:历尽万般苦辛,尝遍世态炎凉,却有着相同的心愿——好好过日子。同样这也给当今时代生存压力下的人们带来的一句金玉良言:好好过日子。
《员外人家》文字平铺直叙,描绘的是平凡的人物,抒写的是平常的生活。作者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揭示得尤为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可感,人物的命运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
《兄弟阋于墙》一章中的阮山妹,性情淳朴,与苏友川两情相悦嫁为人妇,最终却遭到苏友川的背叛。那如何才把日子过下去呢?结尾处设置了人性的亮点。一个品行端正、有情有义的夫弟,挽救了这个家。即便苏友川曾经用不堪入耳的语言攻击过弟弟,弟弟最后却依然维护着哥哥的房子,保护着嫂子。这让善良的山妹有了栖身之处,读者在此也看到了命运的亮光,长舒一口气。然而同样是善良、纯朴的女子,凌壁月却没有这么好运。她遭受丈夫家暴,最后竟然因受不了丈夫设计陷害而自杀身亡。美好的女子却有一个不美好的结局,故事中的深意让人叹息。这个反面例子,我们不免可以揣摩作者的用意:世事无常,人生艰难。好人面对生活的磨难应该如何走过去,应该如何擦亮自己的眼睛。虽说要想好好过日子,可是当不幸突然袭来,要想把日子过下去,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员外人家》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一个个人物故事串联起一幅人生版图。故事塑造方法多样,或曲折生动,或细水长流,变化不一。
《不如休息意》《各庙各菩萨》等章节,记述了史芸芸的婚姻波折,与苗禾之间的情感延续;记述了廖初娅的坎坷婚姻经历,乃至与阿光之间的情感故事;也记述了王荼蘼与范国柱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年老之间的姻缘。三个情感故事,文字朴实、简练,细节真实,情感细腻。“小巫见大巫”中,娄大友回顺风婆婆屋之后的一系列表现,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描写,都极为出色,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娄大友的形象刻画也很到位,塑造到最后一节时,情节精彩,扣人心弦。
在《员外人家》中,很多处都留有梅芷生命的痕迹。年少时,多次搬家的经历,与台门邻舍相处的细节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时的梅芷喜欢记日记,或许正如他写的《生命的痕迹》所述:“闲着无聊时信手翻翻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总都能发掘出无数美好的遐想或记忆,碰巧的话,还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被当时纯属无意的记述触发灵感敷衍出几篇足够孤芳自赏的文字。”那么,《员外人家》即是这样的神奇。“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如没有深深体验过兄弟之情,断也写不出这样曲折、丰富的兄弟情来。文章最后,范凯兴串联起“员外人家”的邻里情,这不也是作者心里对昔日邻居的怀念之情么!
《员外人家》是梅芷继《如意碎》之后又一长篇小说,同样是对人性的探微,《如意碎》比较单一,《员外人家》通过对各色人物命运情感的描绘,更呈现出人性的多面性,让读者从中获取启示和思考。
梅芷是轮椅上的思想家,是勤于笔耕的写作者,即使患上了眼疾,依然笔耕不辍,日日与文字共舞,与年轻的奔腾不息的思想对话。梅芷有着一颗执着的心,执着于记录生命的痕迹,执着于拓展文学创作,这一份执着,是热爱,是信念,是寄托!《员外人家》能让读者于碌碌生活中,擦亮眼睛,获得生存的智慧,领悟生命是珍贵的,情感是珍贵的,活着的一切都是珍贵的。我们都应该珍惜,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好好过日子!
作者系诸暨市越兴中学教师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