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光:“我不会说普通话,一句也不会。这可能与我的业余爱好有关,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工作之余,我开始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接触的都是乡间老人,所听到的都是土话,写出来的也是口语化的文字,环境造就人。”徐志光操着纯正的诸暨方言,讲述着他的故事。
现年62岁的徐志光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一直担任诸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一职。徐志光爱写故事,在他笔下诞生的故事已有七八百个。这些故事不是凭空捏造而来,而是源于诸暨民间,以人物故事和诸暨习俗故事居多。
“只要下村,就能捡到一个个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徐志光怀揣着好奇心和探索欲,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地下到诸暨的各个乡镇各个村。几十年来,他跑遍了诸暨的角角落落,乐此不疲。
“我很少坐公交车,一般都是骑车,偏远的地方如马剑、安华、同山等地,要骑行好几个小时,我一般都会起个大早出发。”徐志光说。下到村里,徐志光便往老人扎堆的地方凑。“坐下来,我先给他们讲几个故事,他们听着有兴趣,随后便开始说发生在他们当地的故事。”这抛砖引玉的手法徐志光已然熟稔。老人们讲得兴起,便滔滔不绝,有些故事老人们无法讲得圆融,徐志光又会适时地启发,让老人们朝着别的角度思考下,一番启发下,故事的逻辑也就顺畅了。回到家,徐志光把这些故事及时整理出来,设置悬念,增加伏笔,经过一番巧妙的加工,一个个发生在诸暨大地上的传奇故事便出现在徐志光的笔下。
写故事,让徐志光收获许多。2021年,《铸锅匠造手榴弹》一文被评为《山海经》杂志社、《上海故事》杂志社联合举行的“‘富春杯’浙江青年故事会征文”的第三批“好故事”。《桔槔春秋》一文,入选由浙江省水利文化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水利遗产文萃》一书。《英明的“处罚”》等11篇故事获首届绍兴新故事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春夜暖流》等6篇故事获诸暨市文化馆新故事征文大赛金银奖。
“故事口口相传,以前听故事写故事是乐趣所在,现在村里的老人们年纪大了,很多故事都将随着他们的离去而失传,挖掘故事是一种抢救性文化保护。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很多村庄面临拆迁,抢救流传在古村中的民风、民俗、民间故事便刻不容缓。”退休后,徐志光跑乡村更勤快了。前几年,诸暨高湖一带村庄面临拆迁,徐志光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跑遍了20多个自然村,走访50多位老人,记录了20余万字的原始文稿,整理出山水传说、乡风习俗及历史人物故事40多篇,为“高湖文化”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作者: 编辑:杨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