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沉寂多年的刀郎推出新专辑《山歌廖哉》,其中一首新歌《罗刹海市》引发关注,冲上热搜。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解读的热潮。
刀郎新歌,没点文化听不懂?
有人上头,有人批不尊重女性
歌手刀郎曾以专辑同名单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出道,红极一时,还曾凭借《冲动的惩罚》获全国“金唱片”奖。
与刀郎以前的歌曲相比,近日热议的《罗刹海市》无论歌词与风格都显得不同。越
《罗刹海市》的歌名,正是来源于是清代小说蒲松龄创作一篇短篇小说。在小说设定里的罗刹国——形貌则颠倒妍媸,变乱黑白,越是狰狞怪异,越以为美,越显荣富贵,“位渐卑,丑亦渐杀”。
故事主人公马骥,原本是个俊美男子,刚入罗刹国时对此大惑不解,进而“反以此欺国人”,“以煤涂面作张飞”,令人忍俊不禁,讽刺意味十足。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儿唤作马户。”歌词显得晦涩。网友们纷纷查阅《聊斋志异》的同名篇章,试图解读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弦外之音”。正如同网友所说,没点文化还听不懂这首歌了。
有人认为,刀郎沉寂多年后复出带来的这次作品蕴含深刻,焕发了其音乐事业的第二春。作为一名老一辈的创作者,如今还能有如此高水准的灵感,着实让人钦佩。喜欢的人听到上头,酣畅淋漓,但歌词也引起了一些女性听众的不适,认为极其不尊重女性。
从成名开始
围绕着刀郎的争议便没有停止
这位出生于四川、后来游走于新疆的音乐人,原名本叫罗林,2001年以后开始以“刀郎”为名发歌。大家所熟悉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张专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意外大卖。
2004年,大街小巷放着的都是他的歌:《情人》、《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
掰着指头给大家算一下,什么是华语音乐的神仙打架2004年:这一年,有林俊杰的《江南》、蔡依林的《爱情36计》、周杰伦的《七里香》,还有飞儿乐团的《我们的爱》。
但是刀郎与以上的的流行歌手,并不在一个行列,他被很多大咖认为只是一个纯纯的网络歌手。
2010年,那英作为评委参加“音乐风云榜十年庆典”,在接受采访中,那英表示刀郎的歌曲不具备审美观点,坚持不让刀郎入围。这也成为那英“真性情”事件中的著名往事。杨坤质疑刀郎的水平,直言刀郎的歌能叫音乐吗?
高晓松在自己担任选秀评委期间说,如果哪个歌手唱刀郎的歌,在他这里休想过关。
汪峰则认为刀郎是流行音乐的悲哀。
网友们解读这首歌的歌词,将其视为对那英、汪峰、高晓松和杨坤四位娱乐圈明星的暗指。特别是那英,因多年前对刀郎的言论再次成为焦点。然而,据了解,刀郎在那年已对此作出回应。
在南方日报2011年的报道中,刀郎回应称,对于娱乐性质的奖项,他并不太在意,认为那英的批评只是借口。刀郎还透露了一些内情,他回忆道,在颁奖之前,主办方曾询问他是否会参加,但后来又传话称,只有他到场才能领奖。“这种情况我早有预料,但我没有想到(他们)会编造出如此无厘头的理由,这些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欣赏刀郎的大咖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教父级别的罗大佑。罗大佑不仅听刀郎的歌,并且非常认可他的声音特质。
谭咏麟也非常欣赏刀郎,他在综艺节目上表示,是自己亲自打电话跟刀郎要来了《披着羊皮的狼》这首歌。
南大教授点赞用流行歌曲
创新演绎古代小说名著
南大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篇,以马骥的游历为线索,写了罗刹国和龙宫两个世界。其中以罗刹国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一个美丑颠倒的世界,蒲松龄这样描写显然有讽刺社会的用意在。
刀郎借这篇《罗刹海市》重新演绎,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嘲讽,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绎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绎古代小说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苗教授认为,至于是否有针对性,这就仁者见仁了,能对号入座者,说明他就是小说和歌曲中讽刺的人,对号入座的人越多,说明讽刺的意义越大。
“我愿意解读为刀郎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嘲讽,不是具体针对哪个人,这样他的歌曲才更有意义。作为一个古代小说研究者,我支持刀郎的这种创新,很喜欢他的歌曲。”苗怀明表示,文学经典常读常新,需要不断进行新的解读,这样经典才有活力,才能为年轻人接受,在这方面刀郎的创新是有意义的。
针对《罗刹海市》引来众多转发与热议,记者试图联系刀郎,但尚未得到其回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也许真正能懂《罗刹海市》这首歌的,是作者自己。
你被刀郎的歌洗过脑吗?
这首新歌听了什么感觉?
(越牛新闻综合自紫牛新闻、微博等)
作者: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