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国际纺都”的绍兴柯桥区,近年来正步入对外贸易发展新阶段。辖区企业对外交流频繁,其间也难免发生一些纠纷与矛盾。为做好企业与商户的服务工作,柯桥区着手探索“以外调外”涉外纠纷调处模式,让通中文、精贸易、有信誉的外籍人士担任调解员,帮助企业更好地解读国外政策,解决外部纠纷,保障各方权益。
人在异乡,听到乡音总会感觉格外亲切;遇到难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请老乡出面协调。乡音乡情,总能春风化雨,给人以慰藉,给人以力量。这也是柯桥区“以外调外”屡试不爽、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以乡情促矛盾化解、纠纷调解,其适用范围,不局限于国外客商、外籍人士,还可以是外来人口、外地人员。应当看到,多年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市,长期工作、生活在工业重镇、小微企业园区和城乡社区,一些镇街、社区甚至出现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现象。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差异,劳资纠纷、生活矛盾一度多发频发,至今仍时有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协调劳资双方矛盾、融洽新老居民关系,让这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外来人口共享发展成果?各地不妨学习借鉴柯桥区的“以外调外”做法,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由此实现社会治理再提升再完善。
推进“以外调外”,首先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来人口。相反,有必要通过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管理、社区治理中来。比如,要着力拓宽参与空间,企业、社区党组织和各级工会、行业协会、商会等要吸纳外来人口中的积极分子,完善企业、社区决策听取外来人口意见制度,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平等、共享、友好的文化氛围;要积极探索外来人口参与治理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厂务评议、社区论坛等协商平台、平等对话渠道,包括借助网络技术进一步畅通外来人口的利益表达机制,力求形成“最大公约数”;要精心选育、大力宣传外来调解名师,由此激发更多外来人口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辅之以相应的教育培训,带动更多外来人口既有“想参与”的动力,又有“能参与”的能力。
“以外调外”,最终的目的是让绍兴真正成为外来人员流连忘返的“第二故乡”,成为近悦远来的“目的地城市”。因此,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于“调”,而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在前面,把矛盾纠纷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寓管理于服务,把服务好外来人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外来人口大量集聚的越城区皋埠街道、柯桥区马鞍街道、诸暨市店口镇等镇街,要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医疗保障,拓宽社保覆盖,扎实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依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等与本地产业结合紧密度较高的高校,以及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联合开展校企“订单式”培训,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就业技能。要通过设立外来人口大病医疗补助、实施多层次广覆盖的困难群体帮扶制度等,变流动人口为“自家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让他们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治理,推进治理,享受善治成果。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