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解码古文字中的 “绍兴基因”

2023-06-16 22:33

来源:越牛新闻

近日,“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故宫博物院平台阶段成果发布,向大众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古文字保护工作。文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考证,是连接古今的纽带。一直以来,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经历一次次挖掘和考证,解码着千年前的文明。

2021年,我市响应号召成立甲骨文学会,这也是浙江省内成立的首个地级市甲骨文学会,也给绍兴的古文字研究学者注入了更强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发展,绍兴的古文字研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着……

古文字研究

“绍兴身影”不容小觑

古文字研究被称作冷门学科,特别是甲骨文研究,难度之大,令古今学者在“头疼”的同时,又在一次次探究中收获了一个个惊喜。

在我国的古文字研究领域,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数个名字也成为绍兴古文字研究最早的基石。

提及甲骨文专家,不得不提“甲骨四堂”,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其中罗振玉祖籍上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他不满18岁就开始研究金石学,20岁左右开始钻研文字学。据有关资料记载,罗振玉一生收集甲骨达3万片之多,收集大量古文字资料,最终完成了《殷虚书契考释》这部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此外,他也是将甲骨文融入书法艺术的先导者之一。

在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中,一直有关于谁是发现甲骨文“第一人”的争议,其中一个说法是祖籍绍兴的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王襄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绍兴知名文化学者刘孟达也曾考证过王襄与甲骨文之间的渊源。除了“甲骨四堂”,王襄也是响当当的甲骨学大家,他与罗振玉等人在学术上一直相互探讨、促进。

“新月派四大诗人之一的陈梦家也是上虞人,他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告诉记者,陈梦家对古文字研究颇深,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等方式,著述不断,为后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资料。

古文字解码

古越文化功不可没

古越文化中的文字,是许多学者、专家接触并加以研究的对象。后人从这些研究中挖掘出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看到了大禹陵的肃穆庄严,领略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乃至春秋称霸的壮举。

俞志慧表示,古文字研究并不只是甲骨文,过去的古文字研究指的是秦汉之前的文字,现在扩展到了汉代,从石刻、碑刻、简帛、竹刻等文字书写载体上,都可以看到古文字的身影。“越王勾践剑被发现之后,郭沫若、唐兰等名家就对其剑身上的文字进行了考证,最后确定剑身上的8个字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意思是说这是越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剑。”俞志慧说,每一段古文字的溯源,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考证,也是一次见证。

除了越王勾践剑在古文字学术界引起的强烈反响,大禹陵景区内的古碑,更是受到了许多古文字学者和爱好者的追捧。俞志慧介绍,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并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加以歌颂,这块碑被后人称作“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小篆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块“李斯碑”自然迎来了后人们的“追逐”。

记者了解到,真正的“李斯碑”早已落入历史的尘埃中,但碑上所写的铭文《会稽刻石》却流传了千年,现在大禹陵内的“李斯碑”是清朝乾隆时期摹刻的。俞志慧说,除了“李斯碑”,大禹陵还有一块大名鼎鼎的“窆石”,“窆石”在早期被当作墓碑用,据《嘉庆一统志》记载:“浙江绍兴禹陵有窆石,形长椭圆,上有穿孔,传为禹葬会稽时所遗。”鲁迅先生也撰有《会稽禹庙窆石考》一文,对窆石题辞及形制和时代作了精辟辨析。随着岁月的侵蚀,窆石上留下的古文字被后人一次次覆盖,但却抹不去大禹在绍兴留下的深刻印记。

古文字传承

书法之乡拓展前行

古文字,以象形为核,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美和内涵。如果说2500多年建城史是绍兴开展古文字研究的基石,一代代古文字学者是绍兴解码古文字的传承者,那么刻在绍兴文化基因中的书法艺术,则成为古文字在绍兴源远流长的见证,并为古文字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如俞志慧所说,古文字研究能够令后人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历史,也能成为我们艺术生活中美的符号。无论是生动流畅的汉隶、雄浑大气的魏碑,还是狂放不羁的草书、飘逸自由的行书,都在绍兴这片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在刚刚举办的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2023届毕业生作品展中,毕业生欧阳晶怡、俞丹敏都以古朴大气的篆书令人眼前一亮。有关老师表示,在书法学习中,篆书、隶书都是深受年轻学生喜爱的字体,这种充满古韵的文体,与时下国学的普及相辅相成。

除了学校在书法艺术上继续拓展前行,绍兴市甲骨文学会也在这两年做了不少工作。学会成立后,就对位于上虞的罗振玉祠堂的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2021年,绍兴市甲骨文学会还参与协办了“罗振玉罗琳甲骨文书法艺术展暨甲骨文学术论坛”;去年11月,由浙江省甲骨文学会、绍兴市甲骨文学会主办的省市甲骨文学会书法联展也在张桂铭艺术馆开展。

嘉宾说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黄仕忠:

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我们考证历史的工具。在学术研究中,古文字学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渗透在很多的领域中,如古代史研究、考古领域、古文献考证等,都需要用到古文字的知识,因此,过去常说的“冷门学科”,早已经成为“热门”,成为许多学科融会贯通的桥梁。

绍兴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丰富的考古资源,这些资源中自然少不了古文字的身影,我们在进行古文字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古文字学术研究人才梯队的培养,为绍兴文化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