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米的老街汇集了100多个摊位,每天早上人流如织。
古城内老街很多,不少老街都有居民。这些老街,是城市的灵魂和“活态”的景区。相比仓桥直街、西小路等“网红”老街,绍兴府山直街的名气似乎小很多。其实不然,它在小红书上有着独特的“标签”:老城区最具市井味、烟火气的老街。原因就是一个早市的存在。
府山直街很短。这条街北起府山公园东大门,南至鲁迅西路,全长仅约1400米。而府山早市更短,集中在府山公园东大门至司狱史前,只有170米。短短170米路却挤着近100个菜摊,清晨5点开市,中午11点收市。闹腾的早市退场后,老街又回归平静。
府山直街又很“长”。顾客中有不少是周边居民和送完孩子的学生家长,有的是跨越大半座城而来,更有远道而来、专门打卡的游客。它的烟火味“飘进”小红书等新平台,定格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绘入美术爱好者的画作中。
声声叫卖唤醒古城
每天清晨4点左右,天色微亮,大家还在睡梦中,上虞人金利江从家里出发,载着满车的海鲜上路了。个把小时后,便赶到了越城区府山直街。开门、摆摊、交易,金利江动作行云流水般娴熟流畅。金利江是府山直街上的菜贩,在这条老街上摆摊已有四年多。
这条街上长度不过170米的早市里,聚集了摊贩近100家,他们共享店面,抱团式经营,最多的一家店里,挤着5名经营户,这也节省了经营成本。14年前,李永亮就在老街上以卖滋补品为主,随着早市兴起,他卖起了豆腐干。靠着这爿小店,夫妻俩已在绍兴买了房子,安家落户。
摆好摊,老街上的早市闹腾起来。“自家产的丝瓜、蒲子,新鲜便宜”“鹅肉,香喷喷……”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吆喝声中,老街上的居民陈老伯起床,他穿好衣服,洗漱一番,吃点早饭,便走出家门,到附近的府山公园散步。
“我们老年人睡眠少,早晨5点多被窗外的吆喝声叫醒,就像有了闹钟一样,刚刚好。”陈老伯说。他从早市里醒来,城市从老街里苏醒。早市唤醒了城市,老街因早市而热闹,这就是老城里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烟火气。
上午9点左右,府山公园散步好后,陈老伯回家。此时的府山直街,到达了热闹的顶峰,逼仄的街巷里挤满了卖菜的人,水泄不通,连电动自行车都难以穿行。陈老伯加入到买菜的人潮中,他喜欢这讨价还价的热闹氛围。
穿过半城来买菜
“这里的菜要比其他地方便宜,嫩豆腐一块1.2元,农贸市场要1.5元,有的要2元。”市民郑国祥说,他跟陈老伯一样,每天到府山公园晨练后,顺手在府山直街买好当天的菜。
周先生住在城西,经常骑上电动自行车,跨越半城赶到府山直街。每次只在金利江的摊位上买呛蟹。“价格实惠,味道好,我天天来。”周先生说。
其实,除了周边居民,府山直街的早市,还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金利江告诉记者,有些外地游客到府山公园游玩后,途经早市时随手买点海鲜尝尝,有些还添加了他的微信。“尝过后,有些游客觉得好,于是通过微信下单,这些游客来自上海、杭州等地。”他说。
上午11点,随着府山公园晨练的市民渐渐离去,府山直街的早市相继收市。闹盈盈的老街,顿时回归平静。
早市兴旺,解决周边居民菜篮子难题,有着多重原因。蔬菜新鲜,买菜人喜欢。记者采访时,不少农民将自产的蔬菜,从农村挑到这里销售。价格便宜,顾客得实惠。相比农贸市场,这里抱团发展的摊贩,房租成本要低不少,他们薄利多销,吸引四面八方的顾客涌来。早晨在府山公园晨练的人多,他们结束早上锻炼后,顺手在这里买好一天的菜肴。
府山早市因何而兴?
府山直街的早市,因何而兴?府山社区干部说,二十多年前,在附近环山路上一个小型农贸市场,解决了周边居民买菜的需求,但该市场环境卫生差,与府山公园格格不入,最终被关停。关停之后,附近合作弄、井巷、司狱史前先后出现马路市场,均被取缔。约十年前,市场最终转移到府山直街。因这条老街上有不少固定的营业房,早市得以生存下来。
早市的存在有现实的需求,但管理和服务不缺位,对市场的兴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年来,府山综合行政执法队和府山社区在早市管理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
“我们有6名协勤员,专门对早市进行管理,对流动摊贩进行劝导,对正规摊贩进行齐门经营管理。”府山综合行政执法队协勤员余水良说。
府山社区干部说,府山直街实施单行线通行规则,早市散去后,不会出现拥堵现象。早市期间,熟悉这一段路况的市民,一般不会驾车前往;路口也有人值守,劝导非机动车骑行人不要进入早市路段,避免交通拥堵。
烟火气飘进“小红书”
老街这股烟火气异常旺盛,甚至“飘”进了小红书,府山直街因而走红网络。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老板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演绎着热气腾腾的生活。五颜六色的果蔬、活蹦乱跳的鲜虾,给古城塞满了烟火气。”一位博主写道。
“府山直街是老城内最具市井烟火气的老街,每天清晨,人来人往,一座老城在这里苏醒。”“走在府山直街的青石板上,两边白墙黛瓦,木质门窗,透着江南水乡的古朴安静的气质;热闹的早市,有种烟火气息,弥漫着一种生活本质的气息。”翻看小红书,对府山直街早市的溢美之词比比皆是。
烟火气在网络世界里几何级传播,吸引着游客纷纷赶来打卡。90后易思祺在北京媒体工作,从网上照片里看到府山直街的早市壮观场面后,平常喜欢旅行、画画的他,便慕名而来。他特意赶了个早,在府山直街口支起画板,以漫画的形式,把老街的烟火味画下来。
“国内有老街的城市很多,但像这样红火的马路市场少见,原汁原味的市井味道,留住烟火气,足以证明绍兴这座城市的包容度。”易思祺说。
市井中的“文化味”
其实,除了满满的市井烟火气,府山直街还有浓浓的“文化味”,让人文雅士或文艺青年慕名而来,感受烟火气,踏访历史遗迹,寻味传统文化。
对府山直街的由来,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屠剑虹著的《绍兴古城地名文化》中这样记载:府山直街简称府直街,因街路位于府山正南,且人们习惯将北南走向的道路俗称为“直”,故名“府山直街”。
“在明代,这条道路被称为紫金街。”越城区文史爱好者马云庆分析说,明代紫禁城是皇家宫殿,而更早的越王勾践在卧龙山下建有“山阴小城”,这是绍兴建城之始,“山阴小城”之内建有王宫,可以理解为这是“绍兴版”的紫禁城,与卧龙山相通的府山直街就被叫作紫金路(与紫禁城谐音),凸显这条路不一样的历史地位。
在府山直街上有条弄堂,名叫太平弄,至今流传着“谦虚礼让,和睦乡邻”的典故。明代吏部尚书孙鑨(孙清简)在京任职期间,他的家人在山阴动工兴建府第,与孙府相邻的赵家正巧也在此刻兴建土木,双方在砌院墙时发生地界争执。孙鑨夫人连夜修书派人送往京城,希望孙鑨授意地方官员在调停此事时偏袒孙家。孙鑨看了家书后淡然一笑,提笔复信夫人“让他四尺又何妨?”劝说夫人主动退让四尺。孙夫人知书达理,主动让出四尺地界,赵家因此深受感动,也立即退让四尺,两家的院墙之间由此出现了一条宽八尺的弄堂,被人称为“太平弄”。太平弄里,至今仍有孙鑨留传下来的部分建筑,列入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古井是府山直街上又一“活化石”,也是文化符号之一。走进老街台门院落,有不少古井的身影。府山直街北口,有口双眼古井,井碑阴刻“大明、义井、美政坊王文朝,嘉靖十二年癸巳四月”等字样。据考证,此井建于1533年,已有近500年历史。
“市井烟火气氤氲‘文化味’,府山直街没有理由不‘出圈’。”媒体人易思祺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李丽 记者 梁永锋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