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件青铜器、玉瓷器、陶瓷器,出自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近日,嵊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系列性盗掘古墓案,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9人,追缴赃款160余万元,扣押追回文物15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6件。而在这背后,是一条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多地实施文物盗掘、倒卖、收赃的犯罪链条。
警方追回的部分文物
一个可疑洞眼
牵出一伙“摸金校尉”
2021年12月7日,嵊州市公安局长乐派出所民警得到一条线索:辖区内郯城村527国道施工工地旁有一个洞眼,周边散落着许多瓷器碎片及探针眼。
莫非是盗墓?这个洞眼位于一片花木林旁,虽然已经回填了部分泥土,但警方还是在距离洞口不远处,发现了几块陶瓷碎片。经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初步鉴定,该墓葬为西汉时期的古墓葬,已被非法盗掘。
警方迅速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勘查。然而此时,现场早已被破坏,且此地地处车辆、人员出入繁杂的施工工地附近,给勘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因为环境条件不佳,整个过程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嵊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民警吴楠回忆。在整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民警从杂乱无章的现场提取到关键性生物检材,经过分析,基本排除了这些可疑痕迹物证是附近村民和施工人员所遗留的可能。
嵊州市公安局成立了“1207”专案组,并协调多部门组建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始对周边村庄进行走访。
“村民说,有一辆白色的车子从附近经过。具体怎么来的,车上多少人,不太清楚。”嵊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城区刑事侦查队副教导员孙浙烈回忆,在走访中,个别村民还反映,近段时间有外地牌照的车进出村子。
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警方查看了村庄路口的公共场所视频,很快就发现了一辆可疑浙B牌照白色车辆。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锁定了1名犯罪嫌疑人:宁波人邵某。
经调查,邵某在2016年就因为盗掘古墓被判了3年。出狱后,在2021年11月份、12月份,他曾多次来过嵊州,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上虞的罗某和余姚的张某,张某同样也有着盗掘古墓的前科。
而现场痕迹物证的检验结果也指向了邵某。“这种团伙作案,不可能只盗一次两次,很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作案。盗掘古墓后,肯定有相应的文物被盗出来销赃。我们要找到倒卖的嫌疑人。”孙浙烈说。
一块墓志铭
成深挖案件的线索
警方初步梳理出一个以邵某为首的10人盗掘古墓、销赃犯罪团伙。去年2月,嵊州市公安局组织70名警力分10组赴绍兴上虞、宁波余姚、江西丰城等地开展统一抓捕,成功抓获邵某、罗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扣押作案工具70余件、文物579件。
“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我们看到用古墓砖砌成的院墙和地面,也搜到其储藏的大量文物。这让我们更加确定,这个犯罪团伙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负责带队抓捕的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王建锋说。
在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家中,民警发现了一块石碑。这是一块墓志铭,但犯罪嫌疑人似乎并不重视,随意堆放在院子里的围墙边。
“这块墓志铭是吴越国浙江东道明州慈溪县张易乡琅琊王府君墓志铭,记载了祖籍琅琊的一个姓王的官员在慈溪县为官的经历,他当时做过吴越督抚负责盐铁的官员。”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尹志红介绍,吴越国属于五代十国时期,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琅琊王氏是一个大家族,这块墓志铭对于研究王氏家族为官的一些历史情况是很重要的补充资料。
一块墓志铭,不仅是重要文物,也是警方可以继续深挖下去的案件线索。根据碑上的文字,警方发现这块碑出土自慈溪。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这个犯罪团伙的活动轨迹遍布浙江、江西、福建,作案次数多,盗掘文物数量大。
针对这群反侦查能力极强的犯罪嫌疑人,审讯民警逐人制定审讯方案,各个击破。近日,警方已全面突破了犯罪团伙的口供。家住嵊州长乐镇的裘某还交代出在10年前所犯下的盗掘古墓葬罪行,其因此牟利近百万元。
此外,嵊州警方积极对接经营鉴定、微拍等网络公司线上文物交易数据10万余条,对嵊州市古玩市场的23家店铺开展摸排,张贴有奖举报告示。最终,通过6波次集中收网行动,串并案件90余起,摧毁犯罪团伙6个,采取刑事强制措施59人,扣押追回文物1500余件。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峰 通讯员 周晨卉 编辑:厉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