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臭豆腐里的宋朝饮食“基因”

2023-06-09 14:54

来源: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犹记得“五一”假期,绍兴臭豆腐俨然成为这座城市招待八方来客的招牌小吃,仓桥直街、鲁迅故里、书圣故里游客排起长队,不远千里为的就是品尝这一口名臭实香的佳肴。

但你是否知道,绍兴臭豆腐其实含有宋朝饮食“基因”,鲁迅先生还曾考证过家乡人为何喜食“霉臭菜”的原因。

豆腐在宋已成大众菜肴

豆腐是中国发明的。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沉迷修道炼丹,无意中将石膏倒入豆汁,于是就诞生了豆腐这种食物。当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存在争议,目前已知最早有豆腐记载的史料是北宋初陶穀的《清异录》,在该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这表明当时青阳县所在的淮南地区,豆腐制作技术已趋于成熟,其白嫩程度和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

用苋菜梗卤水腌制而成的臭豆腐

两宋时期,豆腐开始被广泛食用。据史书记载,南宋临安府酒肆有豆腐羹、煎豆腐等相关菜品,与血脏、蛤蜊肉一道作为下酒菜出售,有脂酥、豆乳等不同称呼,并且衍生出熬豆腐、锅塌豆腐、麻婆豆腐等不同做法。南宋大学者朱熹有一首《豆腐》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说的是当时民间一些商人和农户专以豆腐制作为营生,是一门颇能获利的行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了一位爱吃蜜的长老,喜欢用豆腐、面筋之类蘸蜜食用,经常与有同样嗜好的苏轼一起分享吃货心得。

宋宴豆腐菜花样有点多

在宋代,以豆腐制作的菜肴名目繁多,花样不断翻新。《本心斋蔬食谱》中的“今豆腐条切淡煮,蘸以五味”,似乎还是过于简单了一点。林洪的《山家清供》则记有两道豆腐名菜。其一是雪霞羹,将芙蓉花去掉芯蒂,放在开水中与豆腐同煮,再加入胡椒与一种叫作萱的金针菜。由于豆腐洁白似雪,芙蓉花色红如霞,两者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故而得名。其二是东坡豆腐,相传为苏轼所创,制作方法倒也简单:“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由此可知,东坡豆腐的烹饪其实有两种做法:一是将豆腐切成片状,放入葱油锅中煎,再用酒研香榧子一二十枚,炒焦研成粉末,和上酱料同煮;另一种是直接把豆腐放入葱油锅煎,后纯用酒煮即可。

绍兴苋菜梗在发酵中产出了臭卤水

此外,豆腐菜肴的烹饪在宋代得到迅猛发展,《梦梁录》《都城纪胜》等书均有记载。豆腐可以做汤、炒菜、蒸煮,做法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红白事都用得上,豆腐便成为了大众百姓日常饮食中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

臭豆腐是绍兴豆制品奇葩

不要小看豆腐,其实由豆腐做成的豆制品花样还挺多,豆腐脑、千张、豆腐干、油豆腐……分分钟就可以变成可口的家常小菜。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湿润的气候,充沛的水分,为食物的成霉与发酵提供了便利条件。臭豆腐便是绍兴豆制品中的一道奇葩。做臭豆腐的关键是卤水,绍兴人习惯用苋菜梗做,苋菜除去叶子,只留下较为粗壮的茎秆,再切成手指长的一段一段,洗净加水放入缸内,当上面浮起一层厚厚的白沫,看起来以为吃不来时,实际上将这层白沫推开,底下就是色绿如碧、清清爽爽的卤水,此汁水就是用来制作绍兴臭豆腐的母液。再把切成方块的豆腐在卤水中完全浸泡,等第二天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下油锅一炸,就可以品尝到金黄酥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了,如果再蘸点甜面酱或者甜辣酱,配上一壶绍兴老酒,这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风情了。

绍兴臭豆腐的制作原理是借助食物发酵的方法,调整原有食物的口感风味,起到开胃助消化、增进食欲的效果。至于绍兴人的吃食为何都要霉一下、腌一下,鲁迅先生曾经兴味盎然地解释过此中缘由:“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荒,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到世界末日似的,老喜欢储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或许便是绍兴的老祖宗留给这一方土地特殊的饮食文化吧。

(本文参考自《考古豆腐小史:从“国菜”看古人的饮食风雅》《宋:吃货的黄金时代》等书籍)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