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夜间经济,繁荣夜间消费,已成为如今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美食街、灯光秀、曲艺歌舞、观光游船……形形色色的夜游产品让城市的夜晚流光溢彩。
但“夜经济”并不是白天经济的简单延续,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绍兴要想以“夜经济”持续提升城市“烟火气”,还需要深入挖掘潜力,加快补齐短板。
消费业态仍较单一
烧烤、啤酒、小龙虾……无论在越城区迎恩门风情水街、柯桥区柯桥古镇,抑或是诸暨市安华镇,这些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的“必备菜单”。但类似的美味和餐饮环境,吸引的是同一批人群,要想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维持“夜经济”长久发展,靠这些较为单一的消费项目显然是不够的。
“我市现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多以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主,文化、体育、康养类融合产品相对较少,业态相似度高,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商务局商贸发展处处长沈炜表示,绍兴夜间品牌打造进程相对滞后,名气响、深入人心的代表性夜间项目相对欠缺。
诸暨安华镇“越夜越精彩”篮球联赛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白文杰博士认为:“以前提到绍兴都说一日游,现在能够拉长到两日游、三日游,这些变化离不开近些年绍兴对于‘夜经济’的培育,打造出了鲁迅故里步行街、仓桥直街等示范街。不过仅有几条示范街,辐射力有限,消费也以餐饮为主,业态不够丰富。”
“说起‘夜经济’,许多人都停留在‘夜宵’上,认为街头撸串与小酒微醺就是‘夜经济’的主流,最多延伸到电影院、咖啡馆、电玩城。”市民钱科锋对此表示,“夜经济”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绍兴当前的“夜经济”文化内涵不足、业态不够丰富,难以适应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配套服务有待提升
光影交错,背后隐藏着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有研究机构曾用夜间灯光图来研究城市发展,发现灯光越明亮,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相比于重庆、长沙等地,绍兴夜晚的市井‘烟火气’结束得早了点。”市民王女士曾在湖南长沙读大学,当时,她和朋友晚上会在长沙街头把各色美食吃到饱,随后去坐渡轮、登古阁楼、逛博物馆等。“但在绍兴,好多好玩的点都早早关闭了。想去图书馆坐坐,想去文化中心观展,想去名人故居夜游,大多得吃‘闭门羹’。”
上虞盖北夜市
“我市夜间消费氛围不足,夜生活设施有待提升。”沈炜分析道,城市夜间消费空间的营造,在物质上要依托于城市夜间景观,在精神上要融合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而在绍兴一些重要的商圈,许多咖啡馆、餐厅在晚上9点半左右便停止营业;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书店、影院等夜生活设施数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严重缺乏;道路亮化、灯光标识指引等公共基础设施未能有效覆盖,公共交通夜晚服务时间还不够长。
夜消费观念滞后,同样不利于“夜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绍兴,一到晚上10点以后,街上便人烟稀少。不少市民认为,晚上就是休息时间,不适合出门休闲,也不应该消费。
考验城市治理智慧
夜间经济的繁荣,既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也进一步拉动了城市消费。不过,夜间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噪声扰民、环境污染、消防安全等问题,这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有效规范夜宵摊点经营秩序,让“烟火气”与“洁净美”同行,绍兴早在2009年就出台过《绍兴市区夜宵摊点相对集中管理实施方案》,提出“把市区夜宵摊点打造成为一道繁荣、安全、卫生、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按照“不扰群众,不碍交通,方便消费,易于配套”的要求,在市区确定了8个集中管理网点的约200多家夜宵摊点。其中昌安立交桥下的45个摊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为当时绍兴最热闹的夜宵摊集中地。
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夜宵摊点的存在对城市管理同样是一柄“双刃剑”。绍兴市区八大夜宵摊点集中点推出后,就频繁出现占道经营影响交通、餐饮污水排入环城河、吵架斗殴等问题,最终只能逐渐淡出市场。
后备箱集市
夜幕下,打开汽车后备箱,拉起气氛灯带,摆开小桌子和小黑板,二维码一贴,后备厢集市便开始“营业”了。后备厢集市是古城夜生活的又一道风景线,但一个个看似风生水起的小集市,在点亮绍兴“夜经济”的同时,也有着背后的烦恼。不少后备厢摊主表示,他们没有固定的经营位置,担心随时会被赶走。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日常执法中,后备厢集市在马路边摆摊属于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秩序。
繁荣“夜经济”,离不开城市治理的深化,但具体该如何深化,有待相关部门去思考和实施。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