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3-05-22 10:36

来源:

走近“诗豪”刘禹锡

许伯卿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医学家、散文家和诗人。若论成就和影响,他首先是位诗人。研究刘禹锡的论著很多,却一直缺少一部专门为诗人刘禹锡而撰写的传记。肖瑞峰先生所著的《刘禹锡诗传》,弥补了这个缺憾,是近年来刘禹锡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

笔者拜读数过,得益良多。作者熔文史于一炉,使文脉与史实、文心与史识、文气与史德兼融谐美,将一部诗人传记写得扎实厚重、恢宏渊雅、气韵酣畅。兹将一些感想写出来,与同好交流。

首先,书名曰“诗传”,是一部创作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和心灵史,还是一轴集政治风云变幻与诗人群体活动于一体的历史长卷。

本书讲述诗人刘禹锡一生的创作和活动,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牵涉到的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探究的创作现象和创作问题,纷纭盘错,深茂幽渺; 但由于作者有长期积淀,熟稔传主,故能治乱理棼,去粗用精,蹑迹追踪,烛幽显微,从而将这部诗传写得光风霁月、摇曳生姿而又大气磅礴。读本书,仿佛跟随传主,将8世纪70年代至9世纪40年代的唐帝国纵游一番,并与传主荣辱与共、休戚相随。朝廷人事布局的每次变化,政治舞台上、世路红尘中各色人等的嘴脸言行,尤其是诗人自己在宦海中的升降浮沉,都在传主的心灵上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留下或多或少的诗作。

与此相应,作为一部诗传,肖瑞峰也尽可能用丰富而具体的作品,来展露传主面对现实处境、承受人生挫折的理性诉求和情感反应,从而使本书达到文史合一的高度。

全书十章,47.5 万字,洋洋大观。肖瑞峰将刘禹锡的一生分为“风华少年”“初涉宦海”“流金岁月”“谪居沅湘”“岭南烟云”“巴山夜雨”“皖东足音”“重入庙堂”“三牧上州”“放歌洛阳”十阶段,既是传主人生阅历和仕途变迁的真实写照,又与传主诗歌创作的阶段性一致,从而构建起文史合一的框架脉络。

其次,作者每叙一事,每发一论,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又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使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丰满。

全书十章,前三章讲述传主读书求学、初涉宦海、游幕扬州,第四章一、二两节讲述传主贬谪朗州的艰难行程、途经江陵时跟韩愈的会晤。虽然肖瑞峰在《后记》中自陈“冒昧作了一点点虚构的尝试”,使得前四章与后六章在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在同一本书中展示两副笔墨”。不过,作为一个尚称认真的读者,笔者阅读时竟未产生肖先生所说的“两副笔墨”的差异感,反倒有一种条达酣畅、气韵流动的阅读快感。这大概是因为肖先生所作的“发挥”和“虚构”,都是基于对史料和传主的透彻理解与准确把握吧。

深究起来,正是那些基于史实和文献的虚构与发挥,才使读者产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情感反馈,形成“在场感”和“亲历感”。一部文学传记应有的“文学性”,也主要由这些虚构和发挥表现出来。加上肖先生将虚构和发挥遏制在最低程度内,故本书无丝毫穿凿附会、凭空结撰之弊。

如与皎然、灵澈两位诗僧的交往,虽未明示其所本,但翻阅传主现存诗文,不难发现《澈上人文集序》《敬酬澈公见寄二首》这类文字。至于直接讨论传主思想、创作和交游的章节,更是旁征博引,令人俯首心折。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每叙一事,每发一论,都有坚实的文献做基础,但同时又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使历史人物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丰满。

此外,作者胸中有丘壑,以文脉运史实,注此写彼,手挥目送,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使全书前后关合照应、浑然一体。刘禹锡一生活动的时、空跨度都很大,内容也丰富、复杂,时代和环境又是那样纷乱、昏昧。要想在一部传记内还原历史,复活人物,使传主的人生和他生活的环境,像现实那样动荡碎裂而又浑然一体,气象万千而又条理清晰,着实需要作传者既要有博通的史学修养,又要有精湛的文艺才能,好将文献中的零散片段,借助理解和想象,糅合成完整生动的影像和情境,达到文史合一的高度,而充盈酣畅的文气亦由此生成。

刘禹锡首先是诗人,一部《刘禹锡诗传》,自然要从传主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出发,用具体作品,多层面、多角度地推演铺陈其一生,从而塑造或曰还原一个生龙活虎的“诗豪”形象。无疑,本书实现了这样的写作目的。

作者系常州大学教授

镜子背后的“鲤鱼”

陈荣力

江南多奇人,凡奇人者必有一绝,这个大樟树下烹鲤鱼的乡村厨师也是。

他的绝活是能把江南地域不受人青睐的鲤鱼,烹饪得活色生香、出神入化。当然仅如此,《大樟树下烹鲤鱼》无非一则田野采风,雷默自然不会就此打住。这厨师有一个习惯,每烹一条鲤鱼都要把鲤鱼的一颗眼珠留下来放入一个玻璃罐中,时间一长这米粒一样白色小丸的鲤鱼眼珠就有了数量,“我有一天挪出这个罐子,想把发霉的鱼眼珠晒一晒,一倒出来,那数量吓到我了,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着我。我想,罢了,不烧了。”至此, 田野采风上升为自我救赎,但雷默仍不会罢休。厨师不烹鲤鱼了,生意自然一落千丈,大樟树下的这家乡村小饭馆亦歇业了之。又一天,大樟树下摆了一场颇隆重的宴席,人们十分期待厨师能再露一回烹鲤鱼的绝活。厨师也真的又出山了,然而这次厨师烹的却不是活的鲤鱼、真的鲤鱼,他用刀在一版豆腐上雕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鲤鱼。

雷默中短篇小说集《大樟树下烹鲤鱼》,由近四年来他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上海文学》《花城》《江南》等9篇力作组成。正如编辑推荐语所言,这是“一部劝人向善的小说,一部敬畏生命的小说。”这自可视作打开《大樟树下烹鲤鱼》的一把钥匙,继而也可当作解读雷默创作特质和追求的一个密码。

在《大樟树下烹鲤鱼》中, 无论是《祖先与小丑》里的儿子小丑、《你好,妈妈》中的哥哥金甲、《大樟树下烹鲤鱼》中的乡村厨师,还是《著名病人》中的高先生、《苍蝇馆子》中的刀锋,这样的人性向善和生命敬畏,既是供养故事展开的血脉,支撑人物成长的骨骼,更是掌控或决定雷默小说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的精神基因。凭着这样的供养和支撑,加上小说架构中故事、细节的烟火气、人情味以至不乏传奇;有了如此的深度和高度,契合个性叙事里人物、语言的温和、缜密并且多元出新,雷默所烹的小说这条“鲤鱼”,也近乎臻于物色生香、出神入化的境地。也因此《大樟树下烹鲤鱼》和获得郁达夫小说奖的雷默,在当今小说圈和青年作家中,都拉开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架势。

诸暨籍的雷默长期生活在江南乡村,这本书中几乎都是江南乡村生活和乡村人物的书写,提供了主观上的视域优势和客观上的资源便利。近百年来,乡村新秩序的建立和变革当然是好事,但某种程度上传统人文取向、价值标准和道德评判的失落、错位和变异,也成为更好地建设新秩序所亟须重视、关注的,而此当中劝人向善和敬畏生命,既是形而上的标杆、矢的,亦是形而下的践行和普修。因此从这一维度考量,中短篇小说集《大樟树下烹鲤鱼》所隐藏的那条镜子背后的“鲤鱼”,正是雷默对这种失落、错位和变异的唤醒、捡拾,纠偏以至重塑。当然建构和鲜活这种唤醒、捡拾,纠偏和重塑的,是雷默多维的视野、多变的主题下,对生死、童年、饥饿、美食等的挖掘、探寻、解剖,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世事苍茫、生命流转的拷问、体悟和审美。这也是镜子背后的“鲤鱼”,之所以更物色生香、更出神入化的因果机缘。

耐人寻味的是在《大樟树下烹鲤鱼》中,从早几年的《祖先与小丑》《你好,妈妈》《祖母复活》到近来的《大樟树下烹鲤鱼》《密码》等,雷默的这种捡拾、纠偏和重塑,这种挖掘、体悟和审美,铺沿着一条由家庭内部、家庭成员到乡村社会、乡村人物的路径,这样的由窄而广、由熟而生、由易而难,也让雷默的故事谱系、人物谱系和语言谱系,在充溢自在、亲切和质感的同时,更具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扎实。

对一个作家来说,“镜子的背后”真是一个奇妙的命题。正如编辑一句重要的推荐语恰是“这是一部悟道的小说。”

印象中与雷默的几次接触,我们都少聊文学,更不谈彼此的作品。对写作者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状态。镜子面前的鲤鱼是什么滋味,尚且需依赖各自的主观意识和生命经验去品尝、去辨识,何况镜子背后的“鲤鱼”呢?所以我相信,读《大樟树下烹鲤鱼》,你肯定会有与我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作者系上虞区政协干部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