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乌篷船淳朴隽美,风格独特,在江南水乡风光秀丽别具灵气的景色中,以迷人的风采,营造古城诗情画意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每当节假日在鲁迅故里、东湖、鉴湖以及绍兴其他景区的河埠头,总能看到人山人海的游客,排着长队,等候搭乘独具特色的乌篷船。他们觉得好像只有坐过乌篷船,才算真正到过绍兴。
乌篷船,船体细长如柳叶,头尾尖尖,两头微微翘起,玲珑俊秀,质朴古拙。船上盖着三至七扇不等半圆形的船篷,用竹编成,有的中间还夹着箬竹。船篷上按习俗涂上调煤黑的桐油,用以加固和防漏,乌黑油亮,船由此而得名。船篷前后有几扇是固定的,但中间的篷则可以随意前后挪动。除了雨天和晚上,中间的篷经常移开叠在或前或后的定篷上,让船肚敞着迎客,既方便游客下船上岸,又可让游客坐着观光赏景。
乌篷船,现在已成为江南水乡绍兴用于旅游业的一种交通工具。船身窄,船篷低,一般可容三四人乘坐。船底铺以木板,使之平整舒服。板上铺席,可坐可卧,轻巧便捷,娴静幽雅,安稳适逸,韵味无穷。坐在这里有优哉游哉的感觉,呼吸好像会变得缓慢,觉得时光在倒流,心情逐渐趋向平和宁静。游客诗意盎然地晃晃悠悠别有一番滋味,这情景是多少人为之向往、为之追寻的乐事。
划乌篷船的人坐在船的后艄,船尾竖着一块短木板作为靠背,船工(船头脑)用双脚一伸一缩躅踏长桨做动力。推动船体轻穿前行,又用手划楫作舵;有时桨楫并用,手脚联动,可加速前行。由于船身轻盈,驾艺高超,打弯回转,运行自如。这种手脚并用的方式,乃绍兴船工特有的技艺。
每当乌篷船穿梭于古城粉墙黛瓦之间,我们就可以领略到绍兴小桥、流水、人家和穿桥过巷沿途赏景的惬怀情韵。在东湖景区,过去的船工大都是脸膛黧黑、皱纹很多的老头。现在景区引入年轻漂亮的美船娘,更被传为佳话。
绍兴景色美,文化味也浓。乌篷船现已成为绍兴流动的文化符号,是绍兴文化景观中亮丽的明珠。有游客夸张地认为:“乌篷船是绍兴的象征。”乌篷悠悠,它的灵动与飘逸,它的特色和风采,已成为水乡的精灵、绍兴活动着的美景,也是古城的一张金名片。
绍兴的船,历史悠久,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用木桨,说明了七千年前越地已有船只的存在。在现代交通工具萌发之前,船是当时江南水乡的主要交通工具。
我们现在看到的乌篷船,追本溯源,原是过去乌篷一族中的“小不点”,当时称为“小船”“小划船”“脚划船”“躅桨船”。如小船停靠的集聚地称为“小船埠头”,其船工称为“小船头脑”,雇船回家习称“讨小船回来”。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一文中说:“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还在《在酒楼上》写道“我”是“坐了小船回到故乡的”,这小船就是这种乌篷船。
绍兴许多农家还有一种自备的小划船,式样大小与乌篷船差不多,只是没有篷。它以前是水乡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常用它出畈种田、水上劳作;用它捉鱼、抲虾、采菱、打鸟、扒螺蛳、卖鱼虾;还用于自家人上城赶集、少量载物、走亲访友。
当时作为贯通城乡交流,载人的公共交通船叫“埠船”,主要用作货运的运输船叫“航船”,夕发晨达的谓“夜航船”,它们共同承担着城乡间的交通运输任务。这属于乌篷船的另一类形式。
乌篷船是绍兴特定地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昔时越地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典型的民间历史文化符号,它以最简洁最朴实的语言,阐述了水乡众生最真实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乌篷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一部分以新的角色、新的面貌保留了下来,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彰显了绍兴的民俗风土人情,承载着人们对水乡的梦想和遐思,荡漾着水乡别有灵韵的诗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