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在今绍兴市城区西南,与卧龙山、蕺山鼎足而立,合为城区三大名山。
塔山原名龟山,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越绝书》:“龟山者,勾践起怪游台也。……一曰怪山。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勾践时代的怪山和怪游台,是用来观天象的。相传山上有一鳗井,南宋嘉泰《会稽志》描述了山中灵鳗的形象:“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黄巢尝以剑刺之,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
重建之塔寺。高利华 摄
塔山有众多传说故事便有众多别名称呼。到清代悔堂老人撰《越中杂识》时,关于塔山的别名已梳理得比较清晰完整:“龟山:越王勾践时,一夕自琅琊东武海中飞来徙此,故一名飞来山,又名怪山。上有应天塔,今称塔山。……山麓有宝林寺,今名报恩光孝禅寺,故山又名宝林山。”
如果说“龟山”是依山形命名,那么“飞来”和“怪山”两个名字则为塔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塔山因其神奇的来历和传说吸引了不少诗人来此探源寻幽,增添了其独特的文化色彩。
塔山作为绍兴城内的人文景点,历代有很多题咏。唐宋诗人笔下多称其为飞来山,山上的塔庙和鳗井,是诗人关注的焦点。唐代徐浩《宝林寺作》中写道:“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越王屡登陟,何相传词才。塔庙崇其巅,规模称壮哉。”
当然,追随“灵踪”“灵泉”,登塔极目远眺也是塔山诗歌吟咏的习见主题。
唐代钱倧《再游应天寺圣母阁》诗:“越地灵踪多少处,伽蓝难尚此楼台。有时风掣浪声倒,半夜月排山影来。极目烟岚迷远近,百般花木离尘埃。可怜光景吟无尽,知我登临更几回。”北宋知州蒋堂和张伯玉从不同的角度都写过塔山的诗。蒋堂《飞来山》写道:“有山昔飞来,神怪安可测。万壑鼓风雷,千岩为羽翼。”张伯玉《书应天寺壁》写道:“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世路有盈缩,灵泉无浅深。”
塔山不仅有古老传说,更有别样的风光诗境引人入胜。塔山最负盛名的诗,要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他泛舟若耶溪“兴罢张帆载酒回”,登越州谯门赞美“越山长青水长白”,题兰亭颜真卿古碑的同时,也登上了飞来峰,豪情万丈,写下了一首著名七绝:“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误以为此诗是写杭州灵隐飞来峰的,其实不然。灵隐飞来峰上无塔可登,此诗与《登越州城楼》诗作于同时,是王安石登越州飞来峰所作,诗境和飞来峰上“圜视井邑,如悦图画。越之形胜,十得六七”的视野相符。诗人用“千寻”描写古塔之高,与张伯玉“高塔起天心”立意相近。所不同的是,王安石用塔之高耸,人之居高,表达了从容自若的政治家气度,体现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政治风云变幻的不凡气概。
塔山。胡卓君 摄
寄托王安石政治气魄的寺塔即应天塔,始建于东晋,北宋乾符元年(874)重建,宝林寺改名应天寺,塔随寺名。宋代诗人潘阆《登应天寺塔》:“闲上应天寺里塔,九层突兀入幽云。下窥已觉红尘别,低语犹疑碧落闻。”应天塔建在山巅,砖木结构,原有九层,高耸入云。今天仍在,系原址重建。登高远望,我们仿佛与历史建立了某种精神联结。
岁月匆匆,神怪难寻,但塔山依旧。春日呼朋引伴,游于山间,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塔山的古拙与诗意,怪游台、巨人迹、锡杖痕、应天寺、圣母阁、望云楼,一个个名字依然能勾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沉醉其中的是对历史来处的无限追忆。
指导:高利华
作者:王紫薇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