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仓桥直街:850米长的老街成“网红”

2023-02-28 21:02

来源:

特色店铺吸引游客目光

臭豆腐摊前排着长队

年轻人来老街“打卡”

游客边走边直播

游客对着“奶油小攀”拍照

南北走向的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的台门建筑,多达43处,因保存完好,200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这些年来,老街“拥抱”互联网后,台门风情添新韵,绽放新活力。春节前后,记者多次来到仓桥直街,感受原味老街烟火气息,探寻老街“旅游经”。

仓桥,因粮仓而得名

古城绍兴,原汁原味的老街很多。哪条最受游客欢迎?国内某品牌网站根据携程、途牛等网络旅游平台上的相关数据,对绍兴十大网红景点进行排名,仓桥直街位列榜首,安昌古镇紧随其后。

仓桥直街在绍兴旅游业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因何得名、历经变迁等,游客们知之甚少,它们静静地“躺”在史料里,“烙”在老绍兴人的脑海中。

从仓桥到凰仪桥,一条笔直悠长的街巷,两侧古朴典雅的台门建筑,便是仓桥直街。自北而南,依次有仓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章家桥、西观桥、凰仪桥8座石桥,分布在这条老街西侧小河之上。

路名的来历,与桥息息相关。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原馆长屠剑虹著的《绍兴古城地名文化》中,这样记载:宋代,当地官方在这一带建有多座仓库,尤以粮仓为多,后将东北首一座桥以仓名之,称为“仓桥”。

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仓桥直街仅指仓桥至宝珠桥段。向南至酒务桥,分别由宝珠桥街、镜清寺前、圆通寺前、酒务桥直街等路段组成。1966年起,该路段改名为“红旗路”。至今,仍有不少老绍兴人念叨其名。2001年,政府部门按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对老街、老宅进行修缮,这条长长的老街统一称“仓桥直街”。

我市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仓桥直街在宋代,因粮仓而得名。北宋时,当时越州城内,粮仓狭小,无法满足存储需求,府衙在此地建造粮仓,以储粮备荒。南宋时,此地增建粮仓。到了清代,仓桥直街完成蜕变,从粮仓之地变成居民繁衍生息地,河道(老桥)、民居、街坊三部分紧紧糅合在一起,人间烟火袅袅升起,熟悉的江南水乡生活在这里生生不息。

守护世界级的文化街区

仓桥直街是绍兴最早获得世界级荣誉的老街。2003年9月,其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这条全长不过1.5公里的街巷,因何走向世界?

从网上游客的赞誉里可以窥见答案。

“在幽深寂静的街巷里,在小桥流水幽幽泛起的微光中,绍兴的历史文脉在这里得以传承。”

“走出去是烟火,走进来是生活,在这里你可以遇见绍兴。”

……

在一些文人雅客的眼里,仓桥直街的魅力恰在于它保留了水乡“原生态”。行走在仓桥直街,可见小桥流水、街坊台门、斑驳白墙、古朴青石板,在这里,你既能遇见古城的千年遗迹,也能感受老底子绍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背后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推手。1998年4月,绍兴启动第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提出“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开启了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历史街区保护进一步升级,保存传统风貌,传承古城特色,成为“全国首创”。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认为,仓桥直街“三性”特征显著:历史的真实性,真实存在、有据可考;风貌的完整性,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多达43处,保存完好;生活的连续性,有生活气息,保持着生活纯正的烟火气。“是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江南水乡城市生态活着的样板,这条老街取得世界级荣誉顺理成章。”他说。

在时代的大潮中,仓桥直街一直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为了守住它的“老味道”,2017年7月1日,仓桥直街完成历史性转身,从宝珠桥至石门槛段成为步行街,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再也无法进入该路段。这也是老城区第一条真正的步行街。去年5月,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又对仓桥直街进行了“微改造”,1.5公里长的老街全部铺上了青石板路,与青藤书屋紧密相连。一路踩着青石板,让老街更有古韵。与青藤书屋无缝对接,也让老街更深地融入了古城旅游的大局中。

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按照“保留原住民,适度商业植入”的原则,一大批文创、绍兴特色消费品入驻老街,为古朴的台门、老街注入时尚的气息,老街越来越朝着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近年来,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的仓桥直街正越来越火。大众点评、美团、抖音等网络平台上,有关仓桥直街的帖子、视频不计其数,各路网红人物纷纷来此“打卡”,老街俨然成了“网红一条街”。在他们的带动下,游客纷至沓来。游客数量虽无精确统计,但据有关部门估算,每逢黄金周期间,这条老街日游客量超万人次。

商家的数据也印证这条老街的“红火”。“孔乙己酒家”相关负责人沈剑说,根据进店消费的食客人数统计,他们店日均接待食客约200人次。今年春节长假,进店消费的食客约6000人次,最多一天超过1000人次。

老街为何能“红”?

行走在仓桥直街,街后是小桥流水,桨声欸乃,街前是古朴台门,店铺栉比,宁静又文艺,烟火且时尚。

仓桥直街的这股独特气质从何而来,又为何能“爆红”?

其实,仓桥直街的商家并不多,商户不到100家,而住户有384户。

上海游客陈广是名摄影爱好者,这天,他足足在老街呆了两个多小时,不停在角落、弄堂间穿梭,用相机记录老街的人、青石板、老台门。“我去过国内许多古街,但景点里还生活着这么多居民,商业化这么淡的老街很少,很有生活味。”

很多台门不再住人,但也没有进行商业开发,而是转身成为文化“地标”。从南往北,一个连着一个。张桂铭艺术馆是绍兴首家以书画名人命名的公益性展馆,不定期举行各地名家书画展览;陈桥驿先生史料陈列馆展品丰富,包括他的书籍、照片、手稿、资料和生活用品。“翰墨轩”台门主要展示绍兴本土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展现书法之乡的魅力。

除了文化展,美食也是老街特色。臭豆腐、奶油小攀、木莲豆腐等绍兴传统小吃一应俱全,且以小摊居多,摊主大多是原住民。“寻宝记”“孔乙己”“兰亭记”“小绍兴”等绍兴特色饭店也在这里扎堆。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经营者们都铆足了劲进行网络营销。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他们的推介。

购在老街,同样吸引着年轻游客打卡。走在老街上,独具特色的文创特产店、非遗展示场馆不少。“绘璟轩”是家黄酒衍生品专门店,有黄酒奶茶、黄酒牛轧糖、黄酒双皮奶,还有印着绍兴名人因素的胸针、书签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美人记”装修别致,柜台上摆放着造型各异的创意类黄酒,夺人眼球。

鲁锡堂认为,仓桥直街能“红”有两大原因:一是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人间烟火气和水乡风情,激发了现代人的乡愁和怀旧情绪,符合“沉浸游”需求;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商业特色,吊足了游客走马观花式“打卡游”的胃口,并通过口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如何在全城游中发挥更大作用?

仓桥直街无疑是绍兴最具网红气质的一条街之一,哪怕不是节假日,走在老街上,也随处可见游客拿着手机,在抖音等不同平台现场直播。然而,不缺流量的仓桥直街如何在绍兴全城游版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记者的采访来看,有关方面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动作。

鲁锡堂同时也是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开发评审专家,他认为,仓桥直街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在绍兴旅游业中,它应该承载更重的分量,让更多外地游客留下来。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抓住仓桥直街“红火”的机遇,抓紧打造真正的文商旅融合发展一条街,并与周边文旅资源有机串连,整合成为完整的旅游产品,使整个片区在创建原住民高品质美好生活样本的同时,成为绍兴古城承载休闲旅游功能的又一道美丽风景。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教授也认为仓桥直街应该“拓展”。在他看来,仓桥直街红火的空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步行街那一段,且商业业态过于单一,主要是绍兴传统小吃和二次元的手伴文创产品,商业附加值不够显著。其实,可依托现有成熟条件,把旅游战线向周边府横街、城市广场等区域延伸,辐射范围更广,同时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延展商业形态,如政府补助型的城市书房、引进高端性的商业民宿等;还可以进一步发挥新媒体优势,强化社交媒体的圈层传播,设计基于不同圈层的营销活动,引发“趣缘”传播,让更多人共享旅游蛋糕。

■记者手记

老街盼伸“长”

人多、生意旺,这是仓桥直街的景象;冷清、商家淡,这也是仓桥直街的景象。过了步行街段,继续往南,从人民路至鲁迅路上的凰仪桥,街巷冷清,游客稀少,没有商业气息。一些老台门口,只见上了年纪的老人,懒洋洋地坐着晒太阳。

仓桥直街处在“冰与火”的世界里。走完这条老街,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虽人气爆棚,但经济效益不高,吃上老街旅游红利的人太少。“商业太低端,跟人气有点不匹配,发展还需加把劲儿。”当地社区干部道出了心声。

是的,红火的仓桥直街期待伸“长”,尤其是今天,身处古城旅游大提速,网络人气空前的有利时机下,更应借势发力,快快“长个儿”。

怎么长?首先是“身体”上。全长1.5公里的仓桥直街,步行街段只有850米。将余下段贯通,让步行街更长,让游客多呆会儿,这样的呼声近年来一直不断,但未见行动。

其次是“服务”上。老街商业低端、单一,适度拓宽老街商业业态,形成多行业、有旅游特色的业态,统筹安排,让打卡游客更有逛头、更有看头。老街公共服务薄弱,缺乏权威的“旅游宝典”,官方推介点到为止。其实,可现场设置游客中心,提供游玩服务;依托新媒体制作详细的旅游攻略。

再次是“统筹”上。仓桥直街地理位置独特,往北是阳明故里,往南是鲁迅故里。仓桥直街是座“桥”,可以把这些景点串成一条线,方便游客一路看过来,实现从“打卡游”到“沉浸游”。

■老街人物

三代人“同吃”臭豆腐

在网络上,仓桥直街有着“绍兴小吃一条街”的美誉,而臭豆腐是其中最大牌的“网红”,网络上被刷屏的它们几乎成了老街代言人,也为老街原住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悠长的老街上,臭豆腐摊(店)有近10家,人气最旺的要数“老街臭豆腐”店。

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空气中弥漫着臭豆腐的味道。一些游客等待时,在抖音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豆腐的气味,好想吃一串。”弹幕上滑过粉丝们的留言。

“从我奶奶开始,到我爸爸,再到我,我们三代人都在老街上经营臭豆腐。”店主李勇说。李勇和他妻子以前都有自己的工作,后来店里生意太忙,他爸妈顾不过来,夫妻俩索性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炸臭豆腐事业中。

老街有人气,但臭豆腐经营者多,竞争有些激烈。李勇在网上做好营销之外,更是钻研臭豆腐制作工艺。“从新鲜豆腐选购、发酵、浸泡、沥水等环节,层层把好关,连调味料也是自己手工制作。让游客吃上最纯正的绍兴臭豆腐,才会打响品牌,赢得更多回头客。”李勇说。

李勇的店生意一直很红火。“平日游客少些,每天能卖出100份左右。但到了节假日,我们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一天能卖出800多份臭豆腐,顾客经常要排上个把小时。”李勇透露。

“还是儿子李勇会经营,吸引来更多顾客。”看着店门口络绎不绝的食客,今年63岁的李六二不得不服老。李六二说,他跟随父母一直住在仓桥直街,早些年母亲在家里开出小卖部,店门口摆摊炸臭豆腐,但只有一个炉子,赚点钱补贴家用。2000年,李六二下岗后,他接了母亲的班,边工作边摆摊。

到了2005年,随着游客增多,李六二关了小卖部,一心炸臭豆腐。如今,他已经把接力棒交给了儿子,臭豆腐已经成为儿子的事业。“我们吃上了旅游红利,更应把绍兴传统小吃发扬光大。”李勇信心满满。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文 梁永锋 摄 编辑:周琦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