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从来是读书的好地方。在唐代,刘长卿、孟郊等自幼在嵩山读书;李绅在无锡惠山寺读书;温庭筠、杜牧都曾在庐山读书。历来书院大多建于山林之中,如绍兴的蕺山书院。
如今,绍兴山林间出现了一些书店。它们择址在道路边,隐在溪水和林涛的侧畔,与自然面对面,传递出悠长的人文书香。这似乎与商店“非繁华不往”的宗旨背道而驰,却又走出了一条特色运营之路。
地点:嵊州贵门乡西景山
磨石书店:杭州诗人的故乡情结
当我们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专程赶赴嵊州贵门乡西景山村,只见眼前层峦叠嶂,溪流、池潭分散于山林角落。
816县道旁的缓坡地,有一片高山茶场,零星几株树。到了坡顶,便看到一栋方正的白色建筑矗立在那里,没有左邻右舍。它的名称是磨石书店,书店标志logo是象征山坡的等高线。
磨石书店的主人是诗人蒋立波,曾获“柔刚诗歌奖”主奖、黎巴嫩国际文学奖。他现居杭州,供职于《富阳日报》,嵊州是他的故乡。磨石书店所在土地,是通过宅基地置换获得。
“之所以取名磨石,是因为从小听父亲说,我们是从诸暨磨石山迁过来的。”蒋立波说。书店名字体现着他父亲的故乡情结,书店的建设,则来自他的故乡情结。
蒋立波开书店不是第一次。上世纪90年代,他就与朋友一道在嵊州城关开过书店,因此对书店的设计、经营非常清楚。但磨石书店的定位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文化空间,一处会客场所,一个举办活动的地方,而非单纯的盈利机构。
这与蒋立波诗人的身份不无关系。他成名较早,创作持续不断,已成为诗歌圈中颇有名气的人物。
去年9月,蒋立波出版了新诗集《听力测试》,那个时候,磨石书店正好在紧张施工中。目前,磨石书店的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
蒋立波曾这样形容磨石书店:“或许,它被安置于这无人的山顶,本来就是为了免于平庸阅读的‘谋杀’。”山林与书店,从来都是人间最好的“心灵掸尘”的场地。在这里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书,不跟风,不流俗。
“今年这里计划安排诗会等一系列活动。”贵门乡乡长童小芳告诉记者,贵门乡正在打造宋韵文化,磨石书店作为“乡贤回归项目”,将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地标。同时,以书为媒,以乡土文化作为特色,这里也将成为一方精神家园。
地点:沃洲镇大市聚村老屋基自然村
南方书店(新昌店):城市旅人的归乡之路
只有10多户人家的老屋基自然村(距离新昌县城约13公里),一家“南方书店”几年前在这里诞生,它与绍兴城里曾经的网红书店同名,有着相似的文艺范。但除去这点,地点、环境、经营方式都大相径庭。
这里称不上是深山老林,附近都是低矮的小山包,东面与钦寸水库的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但你无法驱车直达书店,汽车需要停靠在附近稍显平整的一块沙石地,步行四五分钟,才能见到书店。小路尽头只此一栋白色建筑,方方正正,优雅醒目。
形容它是大自然中的书店,是非常合适的。这里环境犹如百草园,路边有茶园、松林、柿子树和零散分布的菜地、竹林。初春时节,已有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东一簇西一片地开着。一位文艺爱好者曾这样描述:“每次从这里回来,便觉满身皆是拂之不去的山野气息。”
屋里的陈设简洁清爽,桌椅都是原木色的,书架是由木板直接钉成的。
书店主人是70后王媛媛,当年她乘着阅读的风帆,视野得到拓展。她考上了绍兴中专,毕业后进入新昌税务部门工作,过程中结识了绍兴原南方书店主理人、版画家黄安华。
王媛媛在每个屋子的角落都放上了书架,书架上放着这些年她读过的书、看过的杂志,微微泛黄的纸页间充斥着她与书的故事。
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后,她却难舍乡村特有的浪漫。2018年春天,王媛媛筹划将老家翻修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书店。她设想,这里不仅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也要成为公共场所,所以使用了“南方书店”这块品牌。
引一束阳光、喝一杯清茶、放一段音乐……让一群爱读书、爱自然的人从繁忙生活中抽离出来。王媛媛没有把盈利当作目的,而是看中爱好相似的人,能聚集在这里共享清静美好。
乡村的路更宽、环境更整洁,为她的“回归”提供了现实便利。2020年以来,这里举办过一些小规模活动,包括名人手札真迹展览、乡间的山林艺术散步体验、艺术对谈沙龙:书店与书客,与新昌有名的青年乡村组织生田社互动。
活动的人气超过了预期,也是从那时开始,陆续有慕名而来的人到这里打卡,其中不乏一些网红。“新昌老屋基书店”“新昌南方书店”,成了当时“小红书平台”的本地热门词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