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酱制品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如何推进传统酱制品产业高质量共同富裕,如何以“酱文化”发展丰富安昌文化名镇内核……一道道聚焦“酱富安昌”的课题,成为安昌街道“酱香促共富”提质升级的新焦点、新目标。
绍兴是中国酱文化的发源地,“酱缸”是绍兴传统工业“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之一,有民谚曰: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相传,绍兴酱味为越国大夫范蠡所创,此后在越地绵延千年,安昌人更是不断传承和完善手工制作工艺,进入腊月,便开始制作腊肠、酱鱼干、酱猪头、酱排骨、酱鹌鹑等特色酱货,形成闻名江南的腊月酱味风情,吸引着周边游客纷至沓来,采购安昌酱味,丰富过年的餐桌。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行中,安昌街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作用,积极引领传统特色酱品作坊和经营户走向共同富裕。随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安昌街道提出高质量打造“共富示范”产业样板,吹响传统特色酱品发展提质升级号角,深入推进“酱富安昌”示范样板建设。
政府引领,共同破解提质升级课题
安昌酱品是闻名一方的特色美味,也是地方风情习俗和绍兴酱文化传承发展的代表之一。早在2000年,安昌腊月风情节便以浓郁风味的美食、烟火人间的习俗,成为八方游客“零距离”体验越地民俗风情的盛大节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四届。每逢此季,酱制品便成为展示“年味安昌”的主角,古镇古街,随处可见腊肠、鱼干等,为游客和居民所青睐,逐渐形成了去安昌“游古镇、赏风情、购年货”的民俗风情游新景象。
近年来,经区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会代表的各种建议,在相关职能部门、属地街道的大力推动下,先后出台了《全面提升酱制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安昌腊肠》《安昌酱鸭》团体标准,建立了安昌古镇酱制品检验检测中心,有力促进了安昌酱品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成为安昌“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板块。为进一步深化安昌酱品促进共同富裕建设,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示范产业样板,新年伊始,街道便成立“酱制品发展提升专班”,规划与统筹安昌酱制品提质升级,召集部门站所、行业协会人员及酱品专家座谈,推动酱制品产业集成化、市场专业化、商品品牌化发展,共商破解提质升级课题,深入推进安昌酱业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助力接轨多元需求市场
安昌酱制品历史悠久,制作技艺成熟,但传统做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安昌腊肠的古法制作只在腊月进行,完全依赖晴雨天气,水分控制、晾晒时间都有具体要求,大致要先在太阳下晒7天左右,再移至通风处晾挂风干3—5天,冷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冷干的自然要求,制约了安昌腊肠的生产和销售周期。
就如何守正创新、接轨市场,安昌街道通过酱制品发展座谈会,敞开思路,集思广益,探讨冷干工艺生产加工的可行性,鼓励与支持酱制品企业技术改造,确定行业协会建立企业动态评价体系、推广生产工艺、保管工艺,为酱制品发展提供保障;不断挖掘酱文化内涵,以“酱文化”发展丰富安昌文化名镇内核,把“酱文化”运用到实践中,文化赋能,推动酱制品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延长生产周期、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种类、赋予文化内涵等,推进酱制品生产、经营及物流等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将着力打造“传承古法守正、跳出‘腊’字创新”的新业态,让充满年味的安昌酱制品四季飘香,促进安昌“旅游+美食+文化”产业高水平多层次发展。
共享品牌,打造“安昌金酱”共富之路
安昌腊肠、仁昌酱油是安昌古镇的两大特产,经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更是家喻户晓。安昌酱制品行业发展更是政府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局高度部署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也是重振传统工业和擦亮金字招牌的重要举措,通过政府引领和市场规范,涌现出了安昌、阿红、华瑜、仁昌、哈哈、季三缸等一批优秀品牌。
灌腊肠、做酱鸭是安昌的传统习俗,原住民几乎家家会做,随着古镇游的深度开发,有效带动了安昌特产的商品化发展。据统计,目前除了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外,还有近300多家酱制品加工作坊和经营户。传统加工作坊,产业难以做强做大。“安昌酱制品发展提升专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标准生产的监管力度。同时,由协会牵头注册“安昌金酱”商标,设立质量门槛,开辟共享品牌促进共同富裕之路。这项举措,将由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对加工作坊进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通过共享品牌,开发“安昌有礼”酱制品大礼包,进行特色优质产品的品牌管理与推广;实行质量准入与淘汰制,拒绝质量不达标酱制品进入共享销售渠道,打造“安昌金酱”共富之路。
另外,在“专班”引领下,行业协会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相关产品和原材料的原产地理标志认证的申报工作,为打响“安昌金酱”共富品牌和打造“酱富安昌”示范产业样板谋新篇、促发展。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