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央视演绎,霸榜热搜!《越绝书》为何爆火?

2023-02-15 09:37

来源: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2月4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推出第五期——《越绝书》,将吴越争霸惊心动魄的历史,精彩呈现于荧屏,让这部千古“奇书”走入大众的视野。

节目现场,《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绍兴人颜越虎与其他两位专家,共同解读了《越绝书》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该期节目播出后,9次登上热搜榜,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2.6亿人。

那么,与绍兴息息相关的《越绝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当下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对此,记者专访了颜越虎。

用杨慎视角打开《越绝书》

很多人说《越绝书》是一部“奇书”,书中记载的奇人奇事波澜壮阔、扣人心弦,但对于这部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份,众说纷纭。明代学者杨慎对《越绝书》颇有研究,他用分析书中隐语、追索古籍文献的方法,认为《越绝书》的作者是东汉年间的袁康、吴平,这一说法得到了明代及后世许多学者的赞同。

杨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是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四川人,后来被贬官到云南。在四川与云南之间,他反复行走,然后开始著书修志,比如《滇程记》《滇载记》《全蜀艺文志》等,极大丰富了方志文献资源。

受中央电视台邀请,2022年9月,颜越虎赴京参与《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的拍摄工作。在此之前,他还参与了《越绝书》这期节目的前期研讨、脚本修改、史实考订等工作,在该节目12位指导专家中名列首位。

“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就采纳了杨慎的说法,当然现在更多学者认为《越绝书》不是一时、一地编成的,而是从春秋末期或者战国时期开始,不断地有人在增添它的内容,一直到东汉的袁康、吴平最终把它增、删、改、定。”在节目中,颜越虎是这样向观众介绍的,体现了学者的严谨性。

谈到杨慎这个作为节目视角的人物,颜越虎讲述了其确定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与争议。

《典籍里的中国》各期节目,有的以写书人的视角作为节目视角,有的以护书人的视角作为节目视角,有的以传书人的视角作为节目视角,来进行故事的讲述与展开。而《越绝书》找不到这三类人物,于是导演提出是否以杨慎作为节目视角人物。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他完全不同于以上三类人物,于是有的指导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节目一时陷入了僵局。在2022年7月9日召开的最后一次讨论视角人物的会议上,颜越虎力挺导演的设想,结合赴杨慎谪戍地云南保山考察、调研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了三点理由,使导演最终充满信心地确定了该节目的视角及视角人物——杨慎,由他携手“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我们识读《越绝书》,走进波诡云谲、充满谋略的吴越争霸时代。

《典籍里的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演员刘佩琦、海一天、修庆生动演绎了《越绝书》中越王勾践重返越地后率领民众在会稽山向先祖大禹立誓要“绝地求生”的场景,不仅深深击中了观众的心,也引起了不少观众对“越文化”的兴趣。

“在节目现场,主持人王嘉宁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还有我,一起为观众解读《越绝书》。”颜越虎回忆说。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了近2500枚战国竹简,其中有一批记载吴越历史的竹简,证明了《越绝书》记载的一些吴越历史的可靠性。本期节目开场戏就以“清华简”为引子,由此带领观众在学者们的研讨、分析中走进这部“奇书”。颜越虎认为,节目的这个引子非常好,一下子把观众的兴趣和情绪吸引住了。

蒙曼解读说,“清华简”是战国中后期的竹简,里面有《尚书》作为“政书之祖 史书之源”的一些内容。其中还有一篇被后世称为《越公其事》,它由75枚竹简组成,那里面就讲了越王勾践的故事。出土的文献和传世的典籍《越绝书》相互印证,说明在那时,地方史志就是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究竟什么是地方志呢?崔唯航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简称“方志”,可以说是“一方的古今总览”,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越绝书》是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被后人称为“一方之志,始于‘越绝’”。

“尽管中国古代的方志要到南宋时期才定型,但《越绝书》为后世的地方志编撰开了先河。”颜越虎说。

三位专家的解读,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方志的价值和《越绝书》的意义。

《越绝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越绝书》中有哪些内容呢?颜越虎解读说,它开篇就讲“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通俗地讲,《越绝书》主要围绕勾践这一时期吴越两个地区进行了一些记载,涉及自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史、民族、历法、语言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交战时期,吴越两国的地域,主要为现在浙江、上海和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现存的《越绝书》共15卷19篇,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内容是吴越争霸,同时它记录的时候还注意突出吴越两国不同的地域特征,比如其中卷二《吴地传》和卷八《地传》,主要记载了吴越两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陵墓、宫殿、农田、水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意义非常重要。

为此,颜越虎强调:“节目成功传递了杰出典籍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让观众领略了方志在古今流转中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激发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颜越虎

方志里的越文化千年生辉

众所周知,《越绝书》与浙江、绍兴的关系非常密切。书名中的“越”指越国、越族,书中所记录的也是越地、越人、越事。

比如书中详细记载今绍兴越王台“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霤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为当时勾践的王宫和阅兵之处。又比如,中国早期运河山阴故水道,也明确记载在《越绝书》中,而这条2500多年历史的山阴故水道就位于今天的绍兴,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蒙曼解读说,《越绝书》记载了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西施美人计的故事、勾践励精图治复仇的故事等。

《越绝书》中还记载勾践为了一雪前耻,发展农业,发展经济。因为勾践认为,只有人民富了,国家才能安定。只有国家安定了,才能抵御外辱。这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这种克己自励、以民为本、躬行仁义的精神,为《越绝书》所颂扬,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戏剧末尾,编导有意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携杨慎“亲临良渚古城遗址”,既令观众与他们一道了解当今的考古成就与中华的古老文明,又使《越绝书》与它记载的吴越之地有了一种崭新的古今联系。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越族精神、越国精神不仅被记载在了古老的典籍中,也被当代学者重新深入全面挖掘和弘扬,因而也就有了21世纪的“新越绝书”——《浙江通志》。

2022年6月,历时11载编纂的《浙江通志》全面完成了出版任务,成为自清雍正《浙江通志》编竣后,近300年来浙江第一部完整省志。《浙江通志》共113卷,其中公开出版的111卷131册,计1.13亿字,记载了从各卷主题事物发端到2010年浙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是浙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颜越虎参与了《浙江通志》编纂的全过程,作为绍兴柯桥人,他对越文化也是格外关注。颜越虎说,越族是浙江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古代民族,越国是浙江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个王国,越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越族精神、越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他介绍说,有鉴于此,《浙江通志》在113卷的框架体系中,特设了一卷《越文化专志》,这是《浙江通志》中以“文化”命名的唯一卷。从地方志的角度看,这是为了突出浙江文化的地域特色。为了突出“越文化”这一内容在《浙江通志》框架体系中的显尊地位,为了突出“越文化”在浙江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绍兴文理学院潘承玉教授为主编的编纂团队,从2013年7月起,经不懈努力使该卷于2021年10月得以顺利出版。在前后历时8年有余的编纂过程中,他们广泛收集资料,严格筛选资料,精心考订资料,全力吸收越文化研究的全新成果,反复修改,完善志稿。

“随着《浙江通志·越文化专志》的出版发行,越文化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浙江通志·越文化专志》也为今后的越文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将有利于促进越文化研究朝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迈进,推动越文化研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颜越虎说。

把志书里的“宝藏”融进百姓生活

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越绝书》的价值与意义?

颜越虎认为,《越绝书》是一座文化富矿、思想富矿、精神富矿,在《越绝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士民者,君之根本也”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到“取舍以道”的仁义精神,可以看到“存无忘倾,安无忘亡”的忧患意识,可以看到“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的为政智慧,可以看到“天贵持盈”“地贵定倾”“人贵节事”的人生哲理……《越绝书》的“绝”,还在于书中蕴含的这些思想精髓,千百年来,不但没有消散,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熠熠生辉。如为习近平同志所称道的绍兴的城市精神——“胆剑精神”,就是鲜明、生动的一例。早在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出席浙江省两会绍兴代表团讨论会时说:“今天,我们弘扬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就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努力谱写新时期的‘胆剑篇’。”

“放眼当下,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今天,积极弘扬‘胆剑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颜越虎坚信,“在新时代,我们从《越绝书》中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很多,而《越绝书》能给予我们的也还有很多很多。”

“从《越绝书》到《浙江通志》,既说明了浙江修志传统、方志文化的源远流长,更表明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生生不息。”颜越虎说,让他感到欣喜的是,现在志书的编纂范围正不断向下延伸,浙江许多地方的乡镇、村都已有了自己的乡镇志或村志。但为了保留更多历史文化、乡情民情,乡镇村志编纂的脚步或许还应该更快一些。同时,志书的编纂出版也不意味着地方志工作的结束,修志目的在于用志。进一步做好应用转化工作,让志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是接下来需要做的。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