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春节你被催婚了吗?中国单身青年引《经济学人》关注

2023-01-30 08:54

来源:越牛新闻

今年春节,你被花式“催婚”了吗?这个过年的顶流话题,沉寂了三年后,带着压力与焦虑卷土重来,在各大社交平台轮流登上热搜。

英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人》近日发文《Chinese singles face the heat over the holiday(中国的单身人士在春节中面临催婚)》,关注到单身青年们的处境,文章这样写道:

在1月22日农历新年的前几周,数百万中国人回到家乡庆祝这个国家最盛大的节日。由于疫情影响出行,有些身处异乡人们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家里有欢乐的团聚、烟火和宴会,但对于特定年龄的单身人士来说,也会遇见一些尴尬的问题。

这个节日是父母、阿姨、叔叔、甚至是远房表亲催促年轻人结婚的机会。这样的唠叨发生在大多数国家。然而,在总体偏保守的中国社会,压力更是巨大的。

根据中国百度搜索引擎的数据显示,“催婚”的网络搜索量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达到峰值。

《经济学人》在文中以汉语拼音加阐释的方式翻译中国特色词汇,直接使用了“催婚”的拼音“cuihun(urging someone to wed)”,而副标题中的“Itching to hitch ’em”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各路催婚大军的翘首以盼与心急如焚。Itch for sth/to do sth是渴望、热望做某事的固定搭配,hitch作为名词指索结、牵引装置,动词则意为把…拴住,英语习语get hitched引申为结婚的意思。《经济学人》还继续描述了中国适婚青年的一些现状。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的困境:有人在微博上谈到:“我以前喜欢过年的气氛,但现在我越来越讨厌它。”“如果你还没结婚,别人就催促你结婚。如果你结婚了,你就会被敦促要孩子。”

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晚结婚,或者干脆不结婚。2020年,中国首次结婚的平均年龄为28.7岁,比10年前大了约4岁。2021年,中国登记结婚760多万对,创历史新低。

更少的婚姻意味着更少的生育。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中国人口为14.12亿,比前一年减少85万。人口萎缩、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不利,并将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但是,现金补贴和减税等鼓励夫妇生孩子的措施收效甚微。

据《经济学人》分析,“人口危机”背后的原因在于:

现在的年轻人比前几代人受过更好的教育,更有可能在20多岁的时候追求事业,女性尤其如此。在许多人看来,有车有房是安顿下来的基本条件,而许多年轻人两者都没有。在城市里,繁忙的工作几乎没有留给婚姻和孩子的时间,而在农村地区,高昂的彩礼可能会阻碍婚姻的发展。

家长们可不喜欢这样的借口。一些单身人士回到家,发现自己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连串的相亲(blind dates)正等着他们。

《经济学人》也关注到了年轻人并不甘心接受安排:

各种反催婚措施(cuihun countermeasures)层出不穷。有网友建议告诉父母,找一个与自己相配的伴侣很难。两年前《重庆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建议被催婚者假装耳聋(feign deafness),或者通过询问叔叔阿姨自己孩子的婚姻状况来反抗“催婚”(go on the attack)。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在新年租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特别“演员”会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通过视频庆祝春节时,这个“诡计”更容易得逞。

这不是外媒第一次关注中国的催婚话题。某著名护肤品牌曾拍摄发布三个系列视频,从2016年刷屏的“中国剩女相亲角”,到2017年的打碎女人年龄恐慌的“人生不设限”,再到2019年聚焦到春节回家催婚引发矛盾的“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都引发了各国网友对“过节催婚”的热烈讨论。有网友提到,《傲慢与偏见》讲的就是在英国被催婚的故事。

不管怎么说,婚姻只是人生阶段性存在的选择题,可是、可否。互相理解,从而找到彼此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平衡。

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这是对待婚恋问题最美的姿态。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