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痛悼!大家离世,无数人读过他翻译的名著

2022-12-15 13:47

来源:越牛新闻

今天凌晨,著名法语翻译家柳鸣九逝世,享年88岁。

柳鸣九,他曾把“萨特”介绍给中国,被文学界称为“萨特研究第一人”。他主编了我国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法国文学史。

如今,他带着他的翻译梦,驾鹤西去了。

柳鸣九出生于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称号,堪称“文科界的两院院士”,是中国研究法国文学的权威人士。

他一生中曾出版多部专著译著,包括《柳鸣九文集》(15卷)、《法国文学史》(三卷本)等总计达40余部,还著有散文集《种自我的园子》《巴黎对话录》《友人对话录》,编选组译《萨特研究》《加缪全集》《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等,主编《盗火者文丛》(十卷本)、《本色文丛》等。2018年,柳鸣九被授予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柳鸣九的学术生涯长达六七十年,除翻译家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散文家,而其中最为读者熟知的身份是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法国作家萨特在彼时的中国一度掀起了一股“萨特热”,当年的畅销之作《萨特研究》即出自柳鸣九之手,时人多认为,是柳鸣九最先将“萨特”引入了中国。

1953年, 柳鸣九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北大西语系,修习法语。毕业后,他进入文学研究所,参与蔡仪先生主持的《古典文艺理论译丛》。“译丛”以翻译介绍西方的古典文艺理论为己任,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足够先锋,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和思维。

与出身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不同,柳鸣九并无“家学渊源”,父亲是名厨师,柳鸣九直到初三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其随后的成就几乎可归于后天的耕耘。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把我当作一个案例,那似乎可以说明:一个在起跑线上几乎一无所有的人,只要后来努力,也不见得会输。”

“一生只为打造一个人文书架”

2016年末的一个深夜,柳鸣九在书桌前晕倒。诊断为脑梗,缠绕他10多年的帕金森陡然加重。2017年1月底出院,2月底竟又脑梗复发入院,这次影响到视神经,医生劝他:“您这个身体状况做眼睛手术的话,搞不好就全瞎了。”他不听劝。手术让他的眼睛恢复到能看二号字。“天不灭我。”又能用放大镜看书的他如是感慨。

打开他的橱柜,全是药。柜门上,贴着他宽慰自己的小条,“多一本少一本,多一篇少一篇,都那么回事”。他不过是借这句话放宽对自己强劳动的心理负担。事实上,他已达到了彻悟的境地,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就在那张小条的上面,还贴了另一张小条,上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友人对话录》和《种自我的园子》两本新书、“译道化境论坛”和《化境文库》第一辑,全是他两次脑梗之后的新成果,他最近又开始张罗起“情操”系列书函的编译。“一生只为打造一个人文书架。”这就是他所坚守的“天职”。

其实,翻译只是柳鸣九的一份副业。

柳鸣九此次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对他而言是一份意外犒赏。在他的多个身份中,比如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文艺理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是靠后的一枚标签。

柳鸣九将他涉足的领域作了划分:法国文学史研究和文艺理论批评是主业;编书、写散文、翻译是副业。《柳鸣九文集》共15卷,其中论著占前面12卷,翻译占最后3卷,仅为文集总容量的1/5,收录的《雨果论文学》《磨坊文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梅里美小说精华》《小王子》《局外人》等译作均属中短篇或由它们合成的集子,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长篇。

柳鸣九坦言对此“深感寒碜”,主业的浩瀚与艰深要求他全身心投入,他“智力平平、精力有限”,只能在译海里“这儿捞一片海藻,那儿拾一只贝壳”。

回过头一清点,译作总字数竟也超过了百万,其中不乏《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局外人》《小王子》等经得起时间淘沥、一版再版的长销书、畅销书。“翻译家”柳鸣九无心插柳柳成荫,居然凭副科成绩赢得了至上的学术荣光。

为小孙女翻译一本儿童文学名著

柳鸣九大大方方承认:“我所有的翻译几乎都是我主业工作的副产物,或者跟主业工作有关而被逼出来的译本,很少是出于我个人的意念、主动地去翻译的。”

但有两个异类:《磨坊文札》和《小王子》,它们均属内心之需、情之所至。

《磨坊文札》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都德成名后,购买了普罗旺斯乡野间的一座旧磨坊,乏了累了,他便从喧闹的巴黎脱身来到磨坊,隐居,写作,激起并积起创作《磨坊文札》的灵感与题材。柳鸣九心烦心累心伤时,也渴望有个逃遁所、避风港、栖身地,但他没有乡野间的宅子,唯有把《磨坊文札》当作心间的磨坊、灵魂的绿洲。

他第一次捧起《磨坊文札》原著,是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三年级时。那会儿,他遇到了人生的一个坎儿:他害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因面临休学危险而愈加焦虑、恐慌。他不得不每隔一天就请假一次,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去西苑中医研究院扎针灸,每天课后得去锅炉房,在一炉熊熊大火的旁边拨出一堆“文火”来熬中药。难熬的时光里,身边同学的每一声问候、每一份同情、每一个帮助都令他感激动容。这时,他读到了《磨坊文札》里的《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高尼勒的磨坊营生被城里的机器面粉厂压垮了,乡人见他痛苦不堪,全都主动把小麦送到磨坊。“正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所以,《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中乡下人那种纯朴诚挚的互助精神,使我特别感动。”柳鸣九说,“我译小说最后那一节时,就未能像好样的铁男儿那样‘有泪不轻弹’。”

出了大学校门,他与《磨坊文札》一“别”就是20多年。直至中年,柳鸣九发现,消除焦急、烦躁、火爆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这本恬静、平和的书译个两三段”,几年下来便译出一整本《磨坊文札》。

所以,《磨坊文札》是一部疗愈之书,疗愈了都德,疗愈了柳鸣九,疗愈了捧起它的读者。

而《小王子》则是一部慈爱之书,字字饱蘸着祖父柳鸣九对孙女柳一村的慈爱。

2005年,当一家出版社提议柳鸣九翻译《小王子》时,他直接拒绝了。拖了些时日,他突然一个激灵——我总是感叹“与对小孙女的钟爱相比,我做任何事情、付出更多都是不够的”,那么,为她译一本儿童文学名著,并在扉页标明是为她而译,岂不是很有意义、很有趣味的一件事!

柳鸣九认为,《小王子》是将想象与意蕴、童趣与哲理结合得最完美的儿童文学范例。“一个稚嫩柔弱的小男孩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之中,独自居住着、料理着一个小小的星球,这大概要算是任何童话中最宏大、最瑰丽的一个想象了。”

柳鸣九期待着小孙女能成为小王子的朋友,能像他一样天真、善良、单纯、敏感、富有同情心,能像他一样既看到一个大宇宙又呵护自己的小星球,能像他一样懂得取舍、珍惜友情、守护真爱。

柳鸣九翻译的《小王子》于2006年出版。这一年,柳一村3岁多,它陪着她慢慢长大。

如今,老祖父的心愿正在开花结果,小孙女真的和小王子成了好朋友。擅长绘画的柳一村将心目中的小王子画了下来,一张又一张。

2016年,祖父柳鸣九提供译文,孙女柳一村提供插画的新版《小王子》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温情推出。祖孙合作的创意呈现,这在《小王子》的历史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第一次。

这个版本充满亲情和爱的《小王子》,你读过吗?

你还读过哪些柳鸣九翻译的作品,欢迎留言说说。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