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被誉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著作甚多,开创蕺山学派,后学尊他为刘子。南京、杭州相继失守,南明政权行将覆灭,刘宗周绝食而亡。
他在学海中自由驰骋,在儒学上提出很多创新性的见解。目前,国内对于刘宗周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
5年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余群教授通过阅读黄宗羲文章,关注到刘宗周,开始进行系统性研究。最近,他所著的《刘宗周思想研究》获绍兴市第1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儒学演进的“枢纽”
绍兴古城书圣故里的北端是蕺山,密林掩映蕺山书院,门口左右两侧写着“慎独、诚意”二词。刘宗周曾讲学于蕺山书院,先后从学者200余人,世称蕺山先生。慎独、诚意,是刘宗周学说的宗旨,历经500多年,至今影响力不衰。从“慎独”的不懈努力达到“诚意”境界,被人称之为“千秋正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哲学家劳思光认为,阳明学发展到刘宗周的道德哲学,达到了孔孟心性论的至高阶段。
这五年来的研究,让余群深深感受到刘宗周是一位儒学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余群说,“研究刘宗周可以把中国儒学一脉打通,甚至以刘宗周为中心可以写一部儒学简史!”
刘宗周活到67岁,一度官居左都御史,但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开堂讲学。在余群看来,刘宗周可以算作一个纯粹的学者。
余群列出刘宗周的著作目录《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孟子师说》《曾子章句》《大学古文参疑》……刘宗周对传统儒学经典有系统深入的阐释。刘宗周《古小学记小序》写道:“愚谓读书必先折衷于孔氏(孔子)。”
他花费大量时间解说了先秦儒学。据刘汋等《蕺山刘子年谱》记载,刘宗周以“仁”为核心梳理儒家源流,条分缕析,便于后人学习和理解。刘宗周还从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的学说中汲取营养。他对以往的儒学思想采取全面归纳总结的态度,认为儒学是一个不容分离的整体。
余群认为,刘宗周思想真正做到心、性两个概念的统一,把宋明理学推向新的高度,他的创见启发了后世儒学思想。他被称为“儒学的殿军”,当之无愧。
如果以刘宗周为历史坐标,往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学;居中,可以梳理宋明理学;往下,可以联系新儒学。儒学的三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都可以通过刘宗周思想串联起来,比如先秦孔子、宋明理学朱熹和王阳明、新儒学牟宗三……
然则,刘宗周能成为儒学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余群还提到了重要原因——刘宗周“经史意识”非常强,有深厚的史学意识。他会细细翻看史料,梳理明代思想家薛瑄、陈白沙、胡居仁和王阳明之间的传承关系;他会在著述中引用大量史料进行论证,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代表作《人谱》举例了很多古人的言行节操,配以简短的评论。他的《中兴金鉴录》是精选版《资治通鉴》,编选历代史实,述说兴衰事,“愿得天子知”。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推崇刘宗周在史学上的地位,认为他是“由经入史”的开山鼻祖之一,影响了章学诚为代表的后世历史学家。
“朱王思想”的合璧
在明代,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同属思想界的两大重镇,彼此间争论不断。余群认为,刘宗周思想“诚意”与“慎独”就是“朱王思想”的合一,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甚至可以形容是集大成的作为。
“诚意”与“慎独”是刘宗周思想核心。诚意,指真正明白道理。慎独,意思是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在刘宗周思想范畴里,它们有更广泛的含义。
《刘宗周思想研究》开篇章节就聚焦于“诚意”与“慎独”之辩。余群认为,刘宗周思想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内涵之时,更注重发挥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精义。用他的话说:“刘宗周已经开启了儒学‘由王返朱’的路径。”
最开始,朱熹要讲天理,认为要格物致知,才能获得天理。众所周知,朱子之学是明代的官方哲学,刘宗周受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性格、家教、经历,决定了他推崇朱子之学。刘宗周是个严肃的人,嗜好很少,不苟言笑,淡泊名利,做学术非常严谨,可以用“严毅”两字形容他的性格。
推崇同时,刘宗周对朱子之学有所批评,比如不赞同朱熹以“意”为心之所发的理论。刘宗周认为如果这样,“意”成了一种动念,是心的衍生品。他认为应当以“意”作为心之所存,“意”就是心的主宰。用哲学话语形容,“意”具有本体性质,“意”是存在的本原。
从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吾心即是天理,天理即是吾心”开始,朱熹向外求理的方式受到挑战。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理论,直指良知,倡导“心即理”。刘宗周深受王阳明学说影响。他说,“越人之言道者,无如阳明先生,其所谓‘良知’之说,亦即家传而户诵之。虽宗周不敏,亦窃有闻其概,沾沾喜也。”
刘宗周既得益于王阳明,又在其基础上有新的拓展。余群在书中写道:“刘宗周‘诚意’与‘慎独’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朱熹向外求理,王阳明向内指点良知。朱、王各有所得,各有得失。刘宗周折中朱、王之说,在他们的得失之间,去粗取精。
刘宗周认为即心即性、即心即理,同时把“意”视为未发的心之主宰,提升了“意”的地位。“诚意”和“慎独”分别对应“心”与“性”的范畴,“诚意”侧重于本体,“慎独”侧重于工夫,一个重视内在的明白事物的道理,另一个看重实践中的不断修行。或许正因为他的理论注重修行,刘宗周现实中的行为高风亮节,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思想史上的创新
刘宗周的学术宗旨是:“学穷本原,行追先哲。”这句话意思是,刘宗周学习的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本质,这意味他不因循守旧,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在先人基础上,提出很多的创新之见。余群对此予以重点关注,感到非常敬佩。
王阳明在晚年时期把自己的心学精髓概括为四句话,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刘宗周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四句教”为:“有善有恶者心之动,为善去恶者意之静,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物则。”
这四句中,“意”是核心观念,“意”是至善之所止,心之本,心之未发状态。刘宗周以具有为善去恶的“意”作为心的道德主体,取代了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这样,他给出一套不同于阳明“致良知”的修身工夫,就是“慎独”。
在自己诸多著作中,刘宗周最看重的是《人谱》一书。在《刘宗周思想研究》一书中,余群专列一章讲述这本重要的著作。
刘宗周去世前不久,《人谱》才定稿,他嘱其子作为家训。《人谱》一书相当特别。刘宗周认为世俗之人不太可能把握什么是至善,但不会不知道自己是否犯错。既然不好把握什么是至善,而比较容易掌握“善”的反面的“恶”和“过”,那么,与此相应的修身原则,就是通过“去恶改过”,逐步修炼,达到善的境界。
《人谱》指出,改过从善必须从内心自我反省、克服小的错误做起。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中形容刘宗周的慎独修身方法,是排除心动之后在脑袋里一闪而过的妄,每个人每天坚持检查、克服它们,成为道德上的完人。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首创。
“刘宗周‘一齐俱到’也是非常有新意的理论。”余群告诉记者。而这方面思想,在此前刘宗周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多见。
一齐俱到,意思是一下子都达到、来到、形成,出自《周易古文钞》。刘宗周《学言》(中卷)一书中有这样的话:“似一事事有层节,岂知此理一齐俱到?”
刘宗周认为天道“一齐俱到”,人道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需要循序渐进,可以一齐完成。从个体到家国,都可以一齐俱到。另一个层面,儒家讲求的仁义礼智信代表个人修为的方方面面,它们也可以一齐俱到,通过慎独来体现。
余群曾研究西方美学思想,他告诉记者,西方哲学也有类似的思想产生,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就提出过与“一齐俱到”相似的理论。甚至于,西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哲学思想跟“一齐俱到”也有相似之处。它们诞生的时间,要比刘宗周晚400多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