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绍兴河湖众多,但我市其实是一个缺水地区,仍需重视全民节水。”近日,市水利部门发布的2021年度绍兴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绍兴人均水资源量1906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平水江水库
人均水资源量不高
公报显示,2021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965毫米,比多年平均(1469.3毫米)偏多33.7%。总体来看,呈“前枯、中丰、后平”特点。去年我市6月10日入梅,与常年持平;7月5日出梅,较常年偏早;梅期25天,较常年偏少。去年8月中旬,我市遭遇“倒黄梅”,多地连遭强降雨。台汛期有第6号烟花、14号灿都台风影响我市,台风不多,雨量较大。
全市总水资源量101.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02亿立方米)偏多61.4%。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906立方米,高于常年平均,但仍低于全国水平(2099立方米)和全省平均水平(2056立方米)。
从历史数据来看,绍兴人均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在1200立方米左右,尤其是绍兴北部,人均水资源量不到1000立方米,属中度缺水地区。
用水效率有所提升
去年,我市以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绍兴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标杆示范等节约用水“五大工程”,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各项节水措施,全社会用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用水效率有所提升。如通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05,创建节水型灌区12个。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节水型企业347家、节水型居民小区294个、节水标杆单位61个。在公共节水方面,我市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基本实现节水型用水器具全覆盖。
我市已连续7年获得浙江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新昌县4个区、县(市)均达到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我市成为全省首个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全覆盖的地市。
节水意识仍需增强
“‘水乡缺水’主要是由我市地域面积偏小、人口密度偏高的市情决定的。”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绍兴缺水也与产业结构有一定关系,绍兴以酱缸、染缸、酒缸“三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都是高耗水产业,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节约用水,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该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节水护水宣传,引导和增强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风尚。力争到2025年,节水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基本完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指标持续向好,全社会形成良好节水风尚,全市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汤浦水库进入冬季枯水期
日前,记者从绍兴市原水集团获悉,作为绍兴最大“水缸”的汤浦水库,水位持续走低,已进入冬季典型枯水期。11月18日8点,汤浦水库水位26.74米,蓄水量11980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水库水位每日以8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汤浦水库
今年,“轩岚诺”“梅花”两个台风连续影响绍兴,汤浦水库流域带来了充沛的降雨。台风期间,汤浦水库发挥巨大的防汛调蓄作用,拦截了两次台风的绝大部分来水,共拦蓄洪水10196万立方米,水库水位从最低时23.28米涨至31.09米,大大缓解了绍兴三区供水紧张的局面,并于9月15日解除历时31天的枯水期应急调度Ⅲ级响应,恢复正常有序供水。
“今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形成罕见的三峰型拉尼娜事件,受其影响,11月和冬季降水将明显偏少,发生秋冬连旱的可能性较大。结合省气象服务中心关于汤浦水库流域中长期气象趋势的分析,接下来降雨将呈分散性,非连续、非成片的降雨基本不会形成径流,入库水量不容乐观。”市原水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绍兴越城、柯桥、上虞三区的供水量虽基本保持平稳,但冬季的抗旱保供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市原水集团除了加强与市、区气象部门的沟通,具备条件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还将根据供水形势,启动各项应急预案,并加强水库运行管理,确保供水水质稳定达标。
水库每年冬季都会出现枯水期,在“开源”困难的情况下,“节流”成为最有效的应对之策。市原水集团呼吁,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城市运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尽可能将优质饮用水资源置换出来,减少优质水资源消耗。同时,也呼吁广大企业推广有助节水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升级改造传统耗水工艺,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做好节水工作。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侯嫣 唐洋洋 通讯员 李婷兰 编辑:钱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