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2-11-23 06:42

来源:

史家笔下的张岱

秦荷

近日读了美国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先生的《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世人对张岱的了解,往往限于两事:一是赫赫有名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引得后世多少自诩风流之辈冒雪趋舟于杭州西湖。二是那句浪子狂狷之语:“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言者笃信,人宁为有瑕之玉,而不可作无瑕之石。

正如他自己所惜惺惺的那样,张岱的前半生就是一个“癖极成疵”的风流人物:“……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张岱《自为墓志铭》)……这样恣意潇洒的人生,直让人联想到曹公笔下的贾宝玉。只不过比起宝玉的不学无术,张岱自幼年起就秉承家学而嗜书如命。他不拘囿于八股、集注,而偏偏为稗官野史、文理法术所醉心,无所不读、但求一悟。秋闱中屡战屡败后,他干脆抽身科场,转而投入洞天福地与浮世繁靡之中了。如此,才有了崇祯五年(1632)二月那场不朽的大雪(《湖心亭看雪》),有了“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的平湖月色(《西湖七月半》),才有了种种常人难以觉察的志趣本真。

张岱这般快意到了47岁,崇祯十七年(1644),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闯军和清军的轮番攻陷下,大明王朝覆灭了。“国破家亡,无所归止”,张岱成了流民中的一员。他本欲同不少孤臣贞士一样殉节,只恨所著史书《石匮书》未成,于是“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开始了避迹山居的后半生。隐居的生活并不惬意,除了在著书时需小心文字、以防不测之祸之外,生计成了昔日富贵公子最愁苦的事情,甚至到了自嘲起来的地步,令人捧腹而心酸:“二妾老如猿,仅可操米臼,呼米又呼柴,日作狮子吼。”布衣蔬食间,对于往昔的追忆如同西子湖水的涟漪般圈圈叠叠,自己的荒唐故梦、家国的往事如烟,都被他用理性或温柔的文字一一记叙,三百年帝国残阳如血,不过庄生一枕梦蝶。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追溯历史细节,从而展现人物与时代风貌,剖析制度或伦理架构,乃是史景迁先生擅长的史学写作方式。这本书的意趣在于,作者选择了张岱,并且只写了张岱身世浮沉的一生。既无帝王将相的雄心壮志、亦非圣贤大儒的真三不朽,他笔下的张岱其人,最似贾雨村评宝玉之“偶秉正邪二气相遇而生者”,“在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换言之,更似一个不走寻常路却充满际遇的素人。这便让读者直觉其人可亲,更易错觉置身于那末世笙箫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而作者身为史家的良苦用心,则更易为读者体察。

显然,锦口绣心如作者,既像为张岱作传,却又不仅是作传。他描绘张岱著述等身,大量引用著述原文,并不为显其功绩,反变为得窥有明一代市井风貌、士族况景、士人思潮之属的万花筒。尤其是不显刻意的行文脉络,更使得读者轻易捕捉到了一丝宿命式的悲哀:张岱的个人命途,正与家国命运相互返照。没有帝国的大厦倾覆,就不会有簪缨世家的四散分离和悠游公子的流离幽避,也不会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浮华难再的笔触苍凉,更不会有《石匮书》殷鉴不远、发出“明始亡于万历”的痛悟……相比明末为人熟稔的党争之害、清军入关、农民军起义、崇祯自杀等惊涛骇浪,这种细琐而无情的返照竟显得更动人。它提醒我们,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存亡浮沉、时代裂变中个性化的痛悼反思,都是所有宏大叙事中不可抛弃亦不可抹去的伤痕。正是这些细微而众的伤痕,会自愈合中迸发出一股力量;凭借于此,天地间方才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当然,如果张岱可以选择,他未必想要过这样的人生。但是我们仍然要感谢张岱用人生给予后人启示,尤其在这个特殊的年度:那些苦难中鲜活而具体的人和事,应当被永远记住,惟其如此负重,我们才能真正前行。

作者系宁波自由撰稿人

绍兴文化的纸上“百度”

徐智麟

《绍兴图赞》是绍兴市文联组织编写的一套丛书,由《绍兴百贤图赞》《绍兴百景图赞》《绍兴百珍图赞》《绍兴百俗图赞》《绍兴百镇图赞》五本组成,从1994年开始编写,到1997年完成,历时4年。本人从读者到作者再到编者,20多年来,仍不时复读,难忘的经历至今如在眼前。

百字丛书如其名,平实易解,一图一文,俱为绍兴本地作者和画家所作。时任市文联主席朱元桂亲自谋划,任主编及作者,无论是听取各界意见后选定篇目内容,还是请名家作序甚至于排版印刷,事无巨细,终获成功,这套丛书被誉为实用版的“小市志”,影响甚广。作为读者,通读此丛书后,我对绍兴不说知之深刻,但言大概了解应为不虚。诚如市社科联原主席、《绍兴市志(1979-2010)》主编陈荣昌所说:“开了改革开放后系统挖掘、整理和弘扬绍兴历史文化之先河,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绍兴提供了一套通俗的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因其分类专一,查阅非常方便,从名贤到名品,从名景到名产,从民俗到乡镇,可以说是当时绍兴文化的纸上“百度”。

作为作者,我撰写了《绍兴百珍图赞》《绍兴百镇图赞》中的几篇,按照编辑思路要求,名称由来、方位和变迁、概要事件,历史文化闪光点及重要性或意义,以至于名优特产、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打字油印的文件。为写“钱缪铁券”,我记得自己专门去了趟省博物馆看高仿实物,因为真品已被调至国家历史博物馆了;写羊山石佛,为了解其姿态、尺寸等内容,我也曾到齐贤石佛寺实地核实测量。作为编者,则是作为《绍兴百镇图赞》的编辑,要先根据丛书体例写样篇,然后选择落实作者,为此专门去市属各县市跑了一圈,和作者面谈约稿及写作中的具体事项。当时几乎都是手写稿,通过三审三校严把质量关。

《绍兴图赞》出版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领导的肯定。有谚曰:奖杯不如口碑。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绍兴百珍图赞》主编朱元桂弟晓平所写《型塘桂林》一文,先单发于《绍兴日报》副刊,后文联组织文艺界进行几次采风活动,接着成立驻村小组调研开发旅游景区的可行性,我作为组员还保留着当年调查笔录。调研报告最后以《大有开发前途的型塘桂林》为题刊发在《绍兴日报》头版。时任绍兴县委书记陈敏尔非常重视,亲临现场调研指导,时任镇党委书记钱三雄大力落实,1998年桂花盛开季节,香林花雨景区开门迎客,声名鹊起,演变为今“大香林”,可谓是绍兴启蒙版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诚如《绍兴日报》配发的短评所言:“文化人可以说除了文化身无长物,但文化也恰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只要扬其所长,一样可以‘点石成金’。关于西路村的调查报告,为我们描绘了西路村的将来,谁又能不为之怦然心动而心向往之呢。”今年,由当年西路村变迁而来的香林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很让人感慨沧海桑田。自《绍兴图赞》出版后,有关绍兴历史文化丛书相继涌现,誉其引领风气之先,当不为过。

《绍兴图赞》更有其鲜明的特色,即延请名家作序,从历史地理学大师陈桥驿到小说散文大家叶文玲;从民俗学鼻祖钟敬文到一代国学宗师季羡林。他们或是绍兴乡贤,或是向慕山阴道上,或敬仰绍兴文化,或曾师从绍兴乡贤,皆情真意切笔下流淌,无疑为越地增光添彩,使越文化更好更广流播于神州大地。

作者系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者: 编辑:蒋超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