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浦泽千秋”,上虞区上浦镇是千年古镇,文化名乡。曹娥江穿镇而过,赋予了它“风景这边独好”的天然景致。这里,曾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东山再起”之地,也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隐居之地,隋唐时期上浦是唐诗之路重要节点,李白三度登临东山,为东山留下了30余首诗篇,这里还是世界青瓷的发源地,有大大小小近百座古窑址星罗棋布于曹娥江两岸。
护好青山绿水
驻足曹娥江边,一望无际的千亩良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别看现在都是稻花香,以往这里是一整片砂场。”上浦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孙炎军告诉记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里两岸随处可见砂船以及运砂传送带。
2014年开始,上虞区全面禁止在曹娥江采砂,关停取缔21家无证或超范围经营砂场。2018年,上浦镇对曹娥江砂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构筑物)15000平方米,处理砂石堆场近200亩。
在“拆”的基础上,上浦镇积极做好拆后利用工作,将闲置土地有效规范。2018-2022年期间,上浦镇通过上浦镇四峰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上浦镇四峰村二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上浦镇2019年度四峰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上浦镇2020年度绍风公司收储地块建设用地复垦项目、2022年上浦镇四峰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等5个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实现新增耕地158.69亩。
上浦镇舜江村村民沈鑫忠在这里承包了800亩良田,“这里以前都是砂场,这几年经过改造,全都变成了良田。”沈鑫忠指着远处的稻田告诉记者,这会单季稻正在收割,有了这片土地,沈鑫忠每年增加了不少收入。
母亲河曹娥江穿镇而过,东山等青山林立。“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李白笔下的灵动景色如今仍依稀可见。上浦镇不辜负青山绿水,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较好,无山体、水体等生态破坏现象,市级断面汤曹汇合口近半年水质检测均为Ⅱ类达标。
一到周末,上浦镇的青山绿水吸引了一批批前来观光的游客。湛蓝的天空下,三面舒缓的山坡白云环绕,一汪清澈澄明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片层层叠叠的池杉林青翠欲滴,成群的白鹭在这里戏水畅游或枝头小憩,还有上百只鸳鸯齐聚水面嬉戏,一幅美妙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便是上浦镇的网红打卡处:石井水库。“这里真是太出片了!”在网友们的推荐下来自越城区的游客张女士驱车来到在这里,搭起帐篷、铺上野餐垫和三五好友一同露营、拍照,好不热闹。
擦亮诗路明珠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千余年前,诗仙李白写就《秋下荆门》,寻访这座令他念念不忘的上虞东山。东晋宰相谢安曾长期隐居于此,并与兰亭王羲之、新昌支遁、余姚许洵及居于东山下的孙绰等名士唱和雅聚。这里逐渐成为东晋之后历代文人墨客仰慕朝圣的“东山雅聚”之地。
漫步在东山景区,犹如踏着岁月长卷,沿着太康湖一路向上,路上满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今年70岁的梁尧根是太傅祠的管理员,从2011年至今,他见证了东山一点一滴的发展变化。“这两年来东山旅游的人多了不少,今年国庆假期一天能有300多人。”说起景区的变化,梁尧根十分自豪。
近年来,上浦镇锚定“诗画上浦、活力瓷源”,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名镇”的总体发展定位,以“一轴两翼、东西合璧”的规划思路,积极推进瓷源文化小镇、东山景区建设。以“五星3A”创建为契机,将各个村庄建设成为各有特色、各具风貌的美丽乡村,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全面提升。
上虞区逐渐加快推进大东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名山圣地。以统筹一盘棋的思路,聘请国内顶尖的规划设计团队对大东山景区进行全方位审视。东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就是大东山景区的重要项目之一,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500亩左右,目前已初具雏形。东山文旅综合体项目以东山文化和青瓷文化为主线,围绕游客中心、养老度假、配套服务、养生度假、文化体验、天香茶园、森林板块等七大板块,致力打造一个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时尚创新的文旅农融合产业集聚区和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
“等项目完成,相信来这里的游客会越来越多的。”梁尧根的话语里带着满满的欣喜。另一边,在东山景区的游步道上,来自上海的游客马兆骧和妻子正一同向山顶爬去,“来来来,这里风景好,给你拍个照。”马兆骧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来东山,发现了不少新变化,节点小品正在打造,游步道也整修完成,增加了不少游览体验。
作为3A级景区镇,上浦镇积极打响东山雅聚、瓷源山庄等特色民宿品牌。目前拥有五星级饭店东山湖心宿大观酒店,银宿瓷源山庄、东山雅聚·曹娥江诗路驿站等特色餐饮住宿,瓷源文化小镇游客服务中心、东山景区游客中心等旅游接待处。
为有效链接“头雁”周边优质资源,“我们将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千亩荷塘、梅坞古道、董家山古村落等景点串珠成链,创设研学修习、亲子采摘、山水风光、文化体验等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孙炎军告诉记者,进一步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打响产业品牌
作为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从2017年起,和着上虞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精心谋划培育创建瓷源文化小镇的节拍,上浦镇加快大善小坞村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做实“瓷之旅”文章。
计划总投资33亿元的瓷源文化小镇,涵盖十里荷塘、凤凰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艺术引领区等。其中艺术引领区位于上虞区上浦镇上风老厂区,是瓷源文化小镇的核心区块,占地159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分三期建设,目标是打造全国瓷文化传播新高地、国家级研学旅行营地。
走进艺术引领区,美术馆、景德镇陶瓷大学上虞陶瓷高等研究院、顾氏越窑青瓷基地、古越轩收藏馆主体建筑已落成。“艺术引领区主要分为五大功能区域,分别是展示展览区、产业区、科研区、研学旅行区、游乐区等。”上虞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姜科泽边走边介绍。
如今,研学旅游已经成为瓷源文化小镇发展的支柱之一。自2020年7月瓷源文化小镇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对外开放以来,一批批学生团队接踵而至,研学旅行也成为瓷源文化小镇艺术引领区的一大特色。“我们综合利用附近考古工作站、野外拓展基地等资源,设计研学游课程,把陶瓷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同时利用5G技术,记录学习、体验过程并存档。”该营地负责人尹延昭告诉记者。
今年7月9日,2022年第五届“瓷源·莲”文化节暨浙江省百名摄影名家走进省摄影之乡活动来到上浦镇大善小坞村。会上,上浦镇党委与上虞区委组织部、上虞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上虞区农业农村局和上虞区文广旅游局等部门单位组建“文旅融合强村富民”党建联合体,并持续放大大善小坞村和东山村抱团发展致富效应,成功打造“诗画瓷源”共富工坊带。
“诗画瓷源”共富工坊探索市场化运行,集结乡贤力量,引进优质项目,通过共富党建联建推动人才、专业、平台联动,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尤其是将研学游、采摘游与乡村近郊旅游融合,提炼打造“上浦十景”,引进农家乐、民宿8家、度假酒店1家,推出荷花宴、谢公十碗等特色菜,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少不了村民的助力。走进上浦邻里中心四楼的乡村振兴直播生态产业园,“这是我们上浦家门口自己产的猕猴桃。”主播傅卫娟正在镁光灯下卖力地吆喝着。“她就是上浦镇冯浦村的村民,通过我们的招募来尝试做主播,给自家农产品带货。”该直播运营团队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上浦镇积极与市网络达人协会合作,构建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多媒体传播矩阵,定期开展驻地推介活动,利用直播经济实现“云”游新体验,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直播共富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的大咖讲师“手把手”教授,帮助全镇近百名村民掌握直播带货新本领。
【镇街名片】
上浦镇:上浦镇位于绍兴市上虞区西南部,距离主城区约15公里车程。全镇地域面积86.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先后获得省3A级景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乡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2021年度省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等荣誉称号。
【书记感言】
上浦镇党委书记 傅飞军:
文旅赋能 描绘美丽共富新图景
上浦镇依托青瓷文化、东山文化、虞舜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优势,对标“五美”“十个一”标准,倾力打造颜值与实力兼具、气质与内涵相衬的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全面展现文旅融合美丽城镇建设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诗画上浦、活力瓷源”的总体定位,扎实推进“一轴两翼”开发建设,推动瓷源文化小镇、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东山大观酒店、石井水库等成为具有浓厚上虞地域标志的“旅游名片”。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先行村创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业态,着力打造“共富工坊”矩阵,积极谋划未来乡村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整治,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精心描绘全域共美、主客共享、镇村共富的诗画上浦新图景。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赵婧赟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