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绍兴,有个非常直观的感受,绍兴有两多:一是水系丰富,处处是河道、湖泊,使得城市看着温润极了;二是名人辈出,行走在老城中,随时可能与鲁迅、蔡元培、秋瑾、王羲之、贺知章等名人的故居擦肩而过。
在绍兴2500多年的建城史上,还能瞧见3位重磅历史名人的名字: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范仲淹和朱熹曾在此为官,王阳明则是明代绍兴府余姚县人。三人生活的朝代跨越了近500年,他们的思想和文脉却因一所书院相牵相连,这座书院便是稽山书院。
创始人是范仲淹
稽山书院建于北宋年间,历史上,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家曾在此讲学。穿越历史长河,书院几经沉浮,2014年,在尚无遗址且并未复建的情况下以“越地讲学圣地”之名又正式复院。
983年来,稽山书院至今仍为世人所着迷,它的神奇之处何在?先来看看书院的创始人,便能明白稽山书院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开办就是高光时刻。
那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49岁的范仲淹来到绍兴出任越州知州。在这之前,他因苦读及第、执教兴学、为官清廉为天下人熟知,其形象可谓是读书人的楷模。范仲淹在绍兴任职不过一年多,办的两件事名垂千古。其一是挖清白泉以表从政之道,这口古井如今就在绍兴府山之中,见证悠悠岁月;其二,便是开办稽山书院,邀请名师讲学,由此开启越州崇学之风。
稽山书院原址处现为绍兴博物馆
稽山书院选址越州州治,今绍兴博物馆附近,位于府山脚下。书院规模不小,地基9.3亩,学田近16亩。范仲淹定下书院的教学思想和内容,并为书院聘请了山长。
在教学上,范仲淹提倡“宗经”“事功”,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之义、具有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书院还兼授算数、医药、军事等课程,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范仲淹在山长的选择上极为慎重,他认为书院应由名师执教、经实并重,并把“师道”确立为书院教育的重心。
出任稽山书院首任山长的是浙东大儒石待旦。石待旦进士及第却无意功名,他归隐家乡新昌创办石溪义塾,潜心教学。因仰慕范仲淹的为人,在接到邀请后,他毅然关掉自家私塾,带着数百学生前往越州。一时间,越州一带学风兴盛,史料上记载“儒学之盛,称于东南”。
朱熹王阳明先后讲学
140多年后,时间来到南宋淳熙八年(1181),51岁的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来到浙江在何处办公?稽山书院成了他的首选。毕竟书院创始人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朱熹在书院一边办公一边讲学,其名人效应让稽山书院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过了340多年,稽山书院因王阳明到此讲学迎来了又一高光时刻。
明嘉靖二年(1523),王阳明的学生南大吉出任绍兴知府,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荒废已久的稽山书院,并新建尊经阁,这所当时已480多岁的稽山书院焕然一新。
彼时,51岁的王阳明是南京兵部尚书,正在绍兴为父守孝。第二年,他欣然接受了南大吉的邀请,主讲于稽山书院。南大吉身为绍兴父母官,以稽山书院门生自称,常参与讲习并督导学生。
之后,各地前来稽山书院求学者络绎不绝。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由于当时学生太多,书院采取选拔制,择优录取,并每月给学生提供膳食津贴。
王阳明在稽山书院系统性讲授心学,讲如何学习六经,他的学术主张和思想体系也在这期间得以完善、传播。阳明心学博大精深,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为主。
王阳明在《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中提出,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探究六经的实际内容,不使用这些内心的财富,而拘守于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这和“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有何区别?
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如是记录:“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踊跃称快,以昧入者以明出,以疑入者以悟出,以忧愤愊忆入者以融释脱落出。”
而今已复院 更待复建时
据统计,自唐证圣元年(695)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绍兴(山阴、会稽)一地共出进士1480人,仅明代就有475人。浙江稽山阳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建国认为,这与稽山书院的影响力密不可分。
在稽山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积极提倡书院讲会制度。“王阳明认为,为学不可离群索居,不可独学无友。固守一地,专从一师难以长进,最好的方式是经常聚会讲习,取长补短。”潘建国介绍,古时讲会类似于现代的学会组织,以书院为中心,联合周边有识之士共同组成。书院之间也联合办讲会,轮流主持,成为当时影响广泛的学术教育活动。王阳明还为稽山书院订立《稽山会约》:立真志、用实功、涤旧习。
王阳明也许并未想到,400年后,他所推崇的讲会制度以另一种形式在绍兴再次兴盛起来,且影响面波及全国,这就是会稽山论坛。在范仲淹第二十九世孙、国学大师范曾等人士的倡导下,2014年10月12日,稽山书院在绍兴正式宣告复院,范曾任稽山书院复院后首任山长。
复院后的稽山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文化名流和大家学者,面向社会大众举办文化讲座。稽山书院已连续举办数届会稽山论坛,叶嘉莹、莫言、楼宇烈、董平、陈洪、湛如等数十位文化名家齐聚会稽山脉开坛讲学,重启并延续讲学之风。
秋日的府山公园依旧绿荫苍翠。越王台、清白泉、南宋古柏镌刻下古城的历史,稽山书院文脉已续。潘建国表示,稽山书院是绍兴传统文化里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希望能原址重建稽山书院,再现书院鼎盛时期的原貌。
文史链接
绍兴其他代表性书院
阳明书院
王阳明晚年回乡讲学,由于前来求学者众多,原讲学地伯府第已不够容纳,王艮等门人便在伯府第不远处修建了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后十二年丁酉,巡按御史、王阳明门人周汝员建祠于楼前,匾曰:“阳明先生祠”。万历《绍兴府志》之《府城图》中标了“阳明书院”的具体位置,在光相桥东下大路北侧,与伯府一河之隔,现已辟为商住楼。
蕺山书院
蕺山书院位于绍兴蕺山之上,最初是南宋的相韩私塾,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儒家学者刘宗周曾在此讲学,清代改名为蕺山书院。在这里,刘宗周开创“慎独”学说,创立蕺山学派。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人为中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徐锡麟等将蕺山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并亲自授课,史学家范文澜、数学家陈建功、作家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书院建筑由门楼、刘念台先生讲堂、蕺山薪火厅、刘子祠和证人讲舍等组成,现在修复的是鼎盛时的一部分。
学术顾问
黄灵庚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
吴远龙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
(内容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