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卷绘画巨作《康熙南巡图》,以写实笔法精心绘制康熙6次南巡的主要历程。其中第九卷画作,详细记载康熙渡过钱塘江,沿浙东古运河一路而下,直至停泊在会稽山麓并亲祭大禹陵的盛况。亭台楼阁、城池街市、舟船车轿……绍兴水城“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绮丽景观,仿佛正欲从画作中款款走出来。
绍兴元素
暗藏于3处细节
画卷中的大禹陵殿宇巍峨,古松苍翠
据了解,《康熙南巡图》第九卷,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因画中标注有“萧山县”“西兴驿”等清晰字样,而被萧山博物馆不惜重金加以复制。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柯桥古镇办顾问的杨金法,了解到此重要信息后,从萧山博物馆拿到了《康熙南巡图》第九卷电子版,之后潜心研究,顺带着又把绍兴绘画部分也给“考古”了一番。
《康熙南巡图》第九卷画面中,南巡伊始便展现出一路山水秀丽,沿河城镇街衢繁华热闹无比的场景。康熙帝船队沿浙东古运河进入柯桥地界,江南水乡风光淋漓尽致地扑面而来,只见画作上舟楫穿梭,桥上人来人往,街市摩肩接踵,岸上客商与小船互动交易,酒肆米行参差林立。人群最稠密处,便是柯桥城隍庙戏台前,看戏市民的目光从桥上、船上、岸边都向戏台聚焦,各色观众神态迥异,粗略估算不下300余人。最富史料意义的是,画卷上沿赫然有“柯桥镇”3个大字,这是《康熙南巡图》中唯一标注的古镇地名,也折射出当时柯桥的分量与地位。
画卷上沿有“柯桥镇”3个大字(箭头处)
出柯桥后,画卷出现田野阡陌、耕牛犁地、舟船渡人、水村渔舍,远近掩映,一派和谐宜人的风光。渐近绍兴府,由城北入瓮城,城楼北侧标有“绍兴府”3个大字。城中水网四通八达,城市尽显繁华,街市、古塔、府山、望越亭、镇东阁等一一细加描绘。
出绍兴府,过田垄山地,即到大禹陵,画卷中展示着康熙帝祭拜大禹陵的盛况。只见大禹陵殿宇巍峨,古松翠绿,康熙站立于华盖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多身着黄马褂的宫廷侍卫,戒备森严,百官民众跪伏迎候,仪仗威肃。至今,大禹陵殿脊间仍保留有康熙手书“地平天成”四个遒劲大字,这便是康熙南巡时留下的墨宝。
画卷为何留下
“乌龙”痕迹
《康熙南巡图》第九卷中,十分遗憾且富有戏剧性地留下融光桥“瑕疵”画面。杨金法介绍:“融光桥在嘉泰《会稽志》中有载,是浙东古运河最具特色的桥梁之一。在此画中,画师却将独拱融光桥画成了三孔桥,且把汲水弄的方位也搞反了。汲水弄本应在融光桥西侧,而画上却变成了东侧。”
《康熙南巡图》中局部放大的柯桥古镇
为何会出现这般乌龙?杨金法经多方查证,终于找到原因。“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为了稳定统治、安抚民心、发展经济、了解民情,正式开启第二次下江南的行程。南巡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官员军民‘扶老携幼,欢腾道左’,均受到各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为了把当时的“南巡盛典”记录下来,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选绘画能手绘制南巡图。60岁的王翚由其学画弟子、时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骏业推荐,以布衣应诏供奉内廷,精心绘成《康熙南巡图》。因王翚当年没有随皇帝南巡,为完成任务,只好委派一些副手重走康熙南巡之路,到皇帝经过的地方去绘制。当年没有摄影、摄像技术,只凭记忆,出现一些讹误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画卷中的讹误,杨金法如是说。
如何挖掘画作的
潜在价值
《康熙南巡图》第九卷,整体画面宏大,画风清丽,所绘人物上万,牛马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街市、名胜古迹应有尽有,杭绍两地的地方风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无不展现。画卷比宋代《清明上河图》还要宏大精细,开创了清代绘画纪实长卷的先河,堪称当时宫廷画作的精品佳作。
城楼北侧有“绍兴府”3个大字
“《康熙南巡图》印证了清代‘金柯桥’的繁荣,柯桥镇是康熙皇帝驻跸停留的唯一一个江南水乡古镇,有着不可估量的名画欣赏、文史辑存价值。在现今的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挥画作的潜在价值,挖掘康熙与日铸茶御茶湾的故事,推出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让奇思妙想为土特产点石成金。还可以运用现代VR技术,专门开辟《康熙南巡图》3D立体影像展,让画作中的人、畜、舟船等活动起来,重现康熙时期‘天下第一镇’的风采,让《康熙南巡图》成为宣传柯桥古镇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话语间,杨金法憧憬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徐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