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穿越500多年时光的重返与再现!阳明故里:境由“心”造时时观

2022-10-31 07:40

来源:

从越城区西小路北端出发,往南前行,目之所及,粉墙黛瓦,枕河人家。

一条老巷,一抹河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行走在石板路上,观赏古朴优雅的江南风光,如同置身水彩画中一般。

为连通西小河和王阳明故居,西小河上新建了一座风姿绰约的“王公桥。”至此,西小河上北有王公桥,南有谢公桥。

跨过王公桥,沿着河边行走,不一会儿便到达了大埠头。大埠头是王阳明故居——伯府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二〇〇三年绍兴市政府在西小河历史街区修缮中砌坎整修,伯府大埠头已被改造成平行于河岸,宽度为两米的马鞍式踏道。

阳明故居

大埠头上岸后东向道路上有石牌坊基座遗存,原成对分布在大有仓弄两侧,南北侧残基现已可见,造型古拙。

行走片刻,就到了重修的阳明故居。阳明故居前,池壁斑驳、古旧的碧霞池,水面波澜不兴。碧霞池,俗称王衙池,长三十五米,宽二十五米,这里系中国哲学史上“天泉证道”的发源地,是当代哲学家的朝圣之地。

绍兴市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阳明故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坚锋:阳明故里项目是一项综合性保护利用工程,是挖掘和展示绍兴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有机统一的典范工程。下一步,市文旅集团将进一步对阳明故里片区进行研究规划建设,以王阳明故居及纪念馆为核心,研究吕府、西小河历史街区及纪念馆以东片区的改造利用,同时,加强对阳明故里片区周边交通、水系等研究规划,做大做强整个阳明故里产业,使之成为绍兴文化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打造心学圣地,“看好”更要走好

绍兴市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阳明故里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坚锋:阳明故里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保护利用工程,是挖掘和展示绍兴的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传承和现代创新有机统一的典范工程。下一步,市文旅集团将进一步对阳明片区进行研究规划建设,以建成的王阳明故居及纪念馆为核心,研究吕府、西小河历史街区及纪念馆以东片区的改造利用,同时,加强对阳明片区周边交通、水系等研究规划,做大做强整个阳明故里产业,使之成为绍兴文化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阳明故里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开发评审专家鲁锡堂:绍兴王阳明故居重修及纪念馆的落成,无疑是文旅融合发展走出的重要一步,可喜可贺。因为阳明文化遗存承载着王阳明的丰功伟业,是精神流脉的气场,也是其“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在时空上的表征。阵地化场景化传承弘扬阳明文化,通过以知促行,丰富感召,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阳明文化是一个小众高端的大IP,对其转化、创新的难度极大。文化与旅游相互承载、相互促进,提升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有助于发掘旅游的潜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反过来又能助力提高文化软实力。阳明故里要实现文旅融合,真正能活起来、旺起来,尚需与上大路休闲街、西小河历史街区乃至书圣故里一起齐步走,多点引流,联动发展,形成板块效应。

知名王阳明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董平:绍兴是能真正称得上王阳明故居的地方,王阳明在此生活的时间最长、留下遗迹的遗址遗存最多。新建伯府是王阳明的家,王阳明定居于此,后代在这里开枝散叶,称为“光相桥王氏”。去年10月底,29万字的《山阴光相桥王氏宗谱》在绍兴正式首发。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院长汪柏江:王阳明在绍兴留下的痕迹,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它们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天泉证道”发生在当时新建伯府的天泉桥上,即现在阳明故里碧霞池附近,“岩中花树”也发生在绍兴。

原绍兴市城建委主任、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钟华华:从府山向北,沿西小河铺展的这一片区富有绍兴独特的水乡韵味、文化韵味。阳明故里连接了府山、书圣故里、上大路商业街区、黄酒博物馆和迎恩门风情街等区域,发挥“点线成面”的规模化效应,带动了周边的发展。阳明故里连通其所在片区,将成为绍兴古城的文旅新亮点。

重修的阳明故居

保留六大历史遗迹,还原历史本真性

驻足碧霞池畔,处处可以感受到“知行合一”的文韵,这里哲思犹存、古韵盎然。

很多人知道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却不知他10岁时就迁居绍兴,晚年系统讲学的重要场所,就在绍兴老宅。但是,伯府的规模到底怎么样,现存史料未见明确记载。

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王阳明诏封新建伯,帝赐新建伯府。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1524年的中秋夜,王阳明53岁,设席于碧霞池上,他和一百多位弟子歌于天泉桥,留下《居越诗三十四首》中著名的《月夜二首》。伯府热闹非凡,一直蔓延到水面开阔处的河埠头。学生、官员的船舫,停在此处。曲终人散,桨声灯影,尽兴而归。

民国十三年(1924),伯府不慎失火,大厅烧毁殆尽。至2019年,故居仅留存有石门框、饮酒亭、碧霞池、观象台等四处被文物部门确定为故居遗构的历史遗迹。

重修后的伯府为“一轴、四进、六重”的平面格局。伯府由门屋、前厅(明德堂)、后厅(至善堂)、附房(传习堂)四进院落构成。加上碧霞池,后庭院后花园,共有六重建筑。总长约110.9米,总宽度约52.6米。前厅总宽约32.4米,进长16.5米。

穿过遗迹石门框,就能达到前厅明德堂。这里展示着新建伯府承袭、原址考古等内容。大堂部分地面由玻璃覆盖,下面是阳明新建伯府遗址。透过玻璃,可以看到500年前的历史痕迹。

阳明故居明德堂

沿着玻璃甬道,一边观看地下的伯府遗址,一边进入后厅至善堂。这里通过声音剧场,展示王阳明居越讲学的经历。

胡坚锋说,明德堂、至善堂的名字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这其中也体现着知行合一的精神。

阳明故居至善堂

第四进附房为传习堂,展示了王阳明交友会客的场景。阳明故居两侧有东西跨院。饮酒亭位于伯府东跨院,南临碧霞池,为二层木结构建筑,占地96平方米,民间称其为“王家台门”。建筑东西朝向,现存四间一弄,北侧残缺。如今,饮酒亭复原为二层五开间设腰檐建筑,总宽24米,总长6.7米。

后花园人称“王假山”,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观象台。相传,它是王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观察天体的地方。是以碧霞池之土“掘池筑台”而成。现状南北宽17米,东西长53米,高4米余,土台四周为块石并以包砌护坡。

碧霞池

此前,部分阳明遗迹淹没在民居群内,得不到充分保护。而重修的阳明故居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保留大埠头、石坊残基、石门框、碧霞池、饮酒亭、观象台六大历史遗迹,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本真性。以“原真性”促进“带入感”,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伯府遗址原真展示

空间和时间维度创新,沟通故居古与今

千年古城绍兴与王阳明血脉相融,见证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在绍兴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市文旅集团于2018年启动了阳明故里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深入研究并挖掘阳明文化的历史价值,以打造“阳明文化高地、心学朝拜圣地”为目标,致敬阳明圣哲,传习阳明文化,荣筑阳明圣城。

2019年,阳明故里项目建设启动。阳明故里片区占地约40公顷,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其中核心阳明故居及纪念馆项目总投资约8.5亿元,于2019年12月开工,总用地面积18636.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768.93平方米。

王阳明纪念馆

王阳明对于绍兴历史文脉的意义是什么?阳明故里该如何打造?

胡坚锋表示,绍兴是阳明思想的成熟地、传播地、也是阳明先生的归葬地。绍兴是阳明先生开宗立学、思想圆满之地,是心学祖庭、世界阳明学的发祥地。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复兴的典范,弘扬阳明心学是绍兴深化发展的新契机。这也引发了设计的思考:如何平衡保护与展示利用?设计还面对着三个问题:阳明文化如何传承和弘扬?遗址如何保护?伯府格局如何展现?最终,基于遗址发掘情况,采用基于价值评估的保护利用手段。尊重考古发掘成果,对局部实施原真性遗址展示。根据复原研究,对阳明故居进行复原。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团队对考古发掘遗迹进行全面测绘和三维扫描,获得精准数据,夯实研究基础。根据实物遗存与历史文献,阳明新建伯府为“一轴、四进、六重”的平面格局。

基于“沟通故居古与今”理念,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创新。空间维度上,通过动态的空间组织,使片段的、散置的伯府遗址得到保护、连缀和整体呈现。以遗址展示带动相关文化展示、学术交流、研学活动等关联功能。同时为未来持续考古,预留了充分的可能性。以严格保护遗址本体为前提,以立体的空间组织呈现故居遗址的多层次历史信息,及其与绍兴古城、西小河的格局关系,继承明代伯府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再现遗址环境的大格局。

时间维度上,以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具有历史文化意韵的场所。项目中建筑、规划、遗址、考古、景观、结构、设备等通力配合,运用止水帷幕技术、机械通风与全空气空调系统相结合的空气调节技术,对遗址进行综合保护。

民间有“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的说法。传说伯府大厅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的。如今,重修的阳明故居采用了来自非洲的红花梨木,最高的柱子高达10.4米,最宽的梁直径近1米,气势雄伟。

“这是一个可视、可感、可悟、可研的阳明故居。”胡坚锋说,阳明故居及纪念馆项目包括重修王阳明故居,新建王阳明纪念馆、阳明广场,保留阳明历史遗迹。同时,征收周边老旧台门及老旧建筑,打造高品质民宿酒店;整修原有老旧民宅,改造立面,疏解街区密度,铺装道路。最终建设成一个以阳明故居为核心的综合文化艺术展示与居民生活融合的时代空间,体现绍兴传统特色水乡文化。

处处是景 时时在观

“泛博物馆”理念,打开阳明的世界

在阳明故居明德堂内,有两幅3.5米长3.5米宽的大型工笔画——《王华致仕》和《敕封新建伯》。

《王华致任》画的是明正德二年(1507),九月二十一日,刘谨借王阳明父亲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谬误之处,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以为然,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王华归田(绍兴光相坊)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

《敕封新建伯》画的是明嘉靖元年(1521),朝廷下了“圣旨”,称王阳明平定江西盗贼有功,封为“新建伯”,同时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这两幅画分别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孝和忠。

阳明故居东厢房内,一件由国内非遗大师创作的33.44米长的东阳木雕与黄杨木雕合成的艺术作品置于墙上,描绘了王阳明从瑞云楼出生到归葬山阴等16个阳明故事,栩栩如生。

书法艺术与阳明故居的融合,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苏士澍,绍兴知名书法家沈定庵等,受邀题写故居楹联匾额共计13幅。

在阳明广场上,一尊阳明先生的铜像精神抖擞,人生导师形象仿佛正向我们缓缓走来。他手放胸口,脚下的树根扎根沃土,寓意着心学的根源在绍兴。一旁的罗汉松绿意盎然,寓意着阳明心学思想万古长青。


王阳明雕像

胡坚锋说,阳明故里提出“泛博物馆”理念,采用全域化展陈设计,做到“处处是景、时时在观”。阳明广场,以明代的、绍兴的、独具特色庭院走近王阳明;阳明故居,在礼仪性遗址基础上营造原真性生活情境,以散点式陈列及新媒体演绎王阳明;阳明纪念馆,用现代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解读王阳明。

由“古——阳明故居”链接“今——阳明纪念馆”,沟通了绍兴历史与当代理念。

阳明铜像的背后,是新建的阳明纪念馆。这是一个下沉式两层楼的纪念馆。纪念馆为何要做下沉处理?胡坚锋说,纪念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地处古城区域特殊地理环境,目的是与周边的西小河历史街区和新河弄历史街区等历史风貌相协调。这也体现了阳明心学归于本心的特点。碧霞池、阳明铜像、纪念馆主展厅等形成仪式性的空间形态。

纪念馆中心处的巨型圆柱形建筑是“心源厅”,这里借助光影等多媒体技术,展示“此心光明”。纪念馆内还设有陈列厅、影厅、报告厅、研学教室等。令人关注的是,纪念馆将着力打造阳明数字文献馆,收集王阳明相关古籍文献共计45种,阳明珍贵手稿真迹数十种,极大提升了阳明故里的规格档次,丰富了阳明故里的文化内涵。

王阳明纪念馆心源厅

王阳明纪念馆心源厅

愈挫愈奋唱大风

记者 沈卫莉

公元1529年1月9日上午,王阳明广西平乱后,乘舟东返绍兴,途经江西大余县时,进入弥留状态,他用尽平生最后一点力气对弟子周积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声落,与世长辞,享年57岁。

今天是王阳明先生诞辰550周年,绍兴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暨阳明故里开放仪式。

王阳明的一生是个传奇,青少年立志成圣,格物穷理;中年遭人陷害,贬谪龙场;复出后屡担大任,挽危局于即倒;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生前身后都难逃嫉谤、诬陷,一辈子同病魔、精神、环境,以及自己的“心中贼”搏斗,百死千难,愈挫愈奋,终跻身圣人之列。

他创立的阳明心学,诞生500多年来,大放异彩,远涉重洋,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阳明(1472-1529)出生于官宦之家,《明史》评价他从小“天资异敏”。据《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2岁就向塾师表达了“读书学圣贤”的远大志向,比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还要早3年。此事传到他父亲耳中,父亲大摇其头,“圣人几千年才出一个,你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但这并没有浇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理想。15岁那年,他单枪匹马考察居庸三关和关外蒙古人情况。他认为要当圣人,须有出色的军事能力经略四方,考察了一个多月才回家。

17岁,王阳明在江西南昌结婚,回绍兴时途经江西上饶,舍筏上岸,拜访在此居住的理学大家娄谅,求教如何做圣贤?娄谅告诉他,“圣贤必可学而至”,方法是“格物致知”。王阳明回绍兴后,每天盯着院子里的竹子看,期待灵光乍现。直到第7天,他出现了幻觉幻听,咯血,最后竟扶着竹子倒在了地上……

21岁至27岁间,王阳明两次科举会试不中,朋友前去安慰他,他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直到28岁,王阳明才通过会试步入仕途,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工作。

在著名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中,王阳明挚友湛若水用“五溺”概括他34岁之前的成圣历程:溺任侠、溺骑射、溺辞章、溺神仙、溺佛氏,正德丙寅(1506),始归于圣贤之学。遗憾的是,这位挚友没有指出“五溺”是王阳明立志成圣不断探索、化蛹为蝶的必经阶段。

35岁是王阳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506年,王阳明为救戴铣而得罪当时权倾天下的太监刘瑾。很快,一道圣旨递到王阳明面前:廷杖四十,下大牢。还不够,1507年春,他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驿丞。

湛若水展开地图,费了好大劲,才在大明帝国疆域的西南偏远处找到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他沮丧地说:“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

“有驿站就说明有人,别人能在那里生活,为什么我不能?”王阳明说。

因为曾假死逃避刘瑾党羽的追杀,1508年,王阳明才抵达万山丛棘中的贵州龙场,但见四周毒蛇环伺、瘴疠漫山,一些苗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连房舍也没有。

一天,一位不知名的吏员带着一子一仆途经龙场驿,投宿在当地苗人家里,两天后,这三人尽数死在荒郊野岭。见此惨状,王阳明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瘗旅文》,祭奠这三个萍水相逢的人。

同样是迁客骚人,同样深入蛮荒之地,吏员一行脆弱如此,王阳明却强悍如彼?王阳明在《瘗旅文》中给出的答案是:“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龙场穷荒无书,王阳明经常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天地不语,万物静默。

1508年的某个春夜,37岁的王阳明在睡梦中惊醒,大声喊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不觉欢呼雀跃,向着静寂的夜空一声长啸。

多年之后,中国思想史把1508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从此,王阳明日复一日的贬谪生活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无悔,一切形而下的艰难困苦算不得什么了。

他开始“大兴土木”,建起了几间粗陋房舍,且饶有兴致地给房子取名“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体现了主人的心态——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年的谪居生活就这样挨到了尽头,初入龙场时那个默默无闻的小京官,即将脱胎换骨,以天鼓雷音一般的话语,去撼动有明一代的世道人心。

1516年9月,毫无军事经验、只有讲学之名的一介书生王阳明,获兵部尚书王琼青眼,担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今江西的南安、赣州和福建的汀州、漳州)。

已经45岁的王阳明在历任闲职后,终于有了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南赣剿匪:王阳明用1年零3个月时间,成功剿除各路匪患,发布《南赣乡约》,厘清行政。

平定宁王: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仅用43天将其生擒。饱受战火的南昌百姓将王阳明奉若神明,以顶礼焚香的姿态迎送。

广西平乱: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矢,让反叛的土酋卢苏、王受等“负荆请罪”,接受了招安,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代心学宗师戎马倥偬,为大明帝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却也因此功高招忌,秀木先折。

平定宁王,张忠团伙污蔑刁难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乃蔑视朝廷。王阳明只好忍辱向皇帝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并将平叛之功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

1523年的科举会试,题目是要考生写一篇对心学的评价。这是掌权的程朱学派要从意识形态上对阳明心学做一次彻底的清算。王阳明展颜一笑,对弟子说:“真理从此大明于天下!”

广西勘乱,朝廷中又有人指责他“欲立异以为高”,贻害天下,后正式颁令禁遏王学……这时,一位名叫霍韬的官员挺身而出,上《地方疏》给皇帝,大意是功臣反而受祸,设使今后再有变乱,谁还肯为朝廷效忠?

王阳明一概息言,无辩止谤。千古功过自有绵延无尽的后世评说。他在《长生》一诗中这样表明心迹:“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阳明去世后,遗骸从江西运回绍兴,沿途门人奔赴,士民送行,《王阳明年谱》有载:“远近遮道,哭声震地,如丧考妣。”仅绍兴一地,每天有上百人加入吊唁的行列,身后殊荣,一时无两。

王阳明静静地长眠于绍兴兰亭洪溪,已近五个世纪。

今天,在绍兴阳明故里的广场上,耸立起一个光明俊伟的身影,左手抚胸,右手展臂,似乎正向世人吟哦他不朽的名言“知行合一”“致良知”,声音很响,传得极远。

参考资料:《万化根源总在心——王阳明心学智慧与生平行迹》《王阳明家世》《绍兴王阳明》等。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 王宏超/文 首席记者 袁云/摄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