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行军、悟道、传学。
王阳明的一生,走过大半个中国。绍兴这个核心区之外,王阳明的生平有三条行迹。从余姚到北京,是求学之路。从北京回绍兴,经杭州、衢州、江西、湖南,到贵州龙场,是贬谪之路。从庐陵(今江西吉安)到南京、福建、广西,是事功之路。
这三条行迹之路,其实就是阳明心学发展、传播的道路。他的事迹和学术思想,甚至远播至日本、韩国等地,在异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东亚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瑞云楼
2006年,由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等建筑为空间载体的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阳明故居由新建伯牌坊、阳明广场、王阳明故居建筑群等多个单元组成。
除王阳明故居外,余姚还有王阳明读书处、讲学处、“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建筑。
翠微园
翠微园位于贵阳城南门外的南明河南岸,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名南庵。
明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受邀赴贵阳度新春,与友人观傀儡戏,游名胜古迹。游南庵时作有《南庵次韵》《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等诗。
铁柱宫
又名铁柱万寿宫,遗址位于今江西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铁柱宫始建于西晋永嘉六年(312),为净明道的祖庭和重要道场。明弘治元年(1488)七月,王阳明新婚之日步入铁柱宫,竟与铁柱宫道士坐而论道以至忘归。二十年后,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在福建武夷山下投宿的寺庙中又遇见此道士。道士见他,口中吟道:“二十年前曾见君,君来消息我先闻”。
平茶寮碑
平茶寮碑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这个巨石岩壁,高8.4米,宽4米,四周竹林环绕,苍翠茂密。碑体西侧有大楷石刻“纪功岩”三字,碑体东侧有王阳明草书诗文碑刻二则,均为王阳明真迹。其上碑文翔实记载当时王阳明剿灭山贼的真实情境,系现存王阳明诗文勒石最大面积之石碑。
西湖
除弘治五年(1492)在杭州府学学习外,王阳明在杭州长住的次数至少还有三次。另外,至少还有近十回在杭城作短暂留滞的经历。杭州的一些名胜,如西湖、万松书院、净慈寺、圣果寺、虎跑寺、灵隐寺、北新关以及余杭塔山等,都留下过阳明的足迹和诗文。
他一生中写的有关杭州的诗词也以描写西湖景观名胜的为最多。除了诗词,阳明还为西湖边的于谦祠写过两副楹联。
梅城
梅城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汇合处,原为严州府治所在地,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中部偏东北。
王阳明从杭州“南下”过江西,去贵州、两广等地,都要经过梅城。明嘉靖六年(1527)阳明赴两广途经桐庐时,建德尹杨思臣从桐庐开始随行至梅城。
玩易窝
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最先的住所“玩易窝”,距贵州修文县城约1公里,位于龙场镇新春村,在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丘下。玩易窝为一个天然小溶洞,洞高3米,最宽处4米,深20余米。因王阳明在洞中潜心研究《易经》,所以他将山洞取名为“玩易窝”,并写下《玩易窝记》。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白天黑夜端正静坐,内心澄清静默,以求得清静守一。忽然在一天半夜里,终于彻悟,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新学说,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和平巡检司遗址
正德十三年(1518),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师平定浰头(今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上陵等处农民起义(史称浰头起义),遂奏朝廷设和平县治。
和平巡检司遗址,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明代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和平建县后,王阳明将和平巡检司改建在浰头,同时为表彰卢标对平乱建城所作的贡献,阳明还提议把和平巡检司原地以半卖半送的方式奖给卢氏。
为了纪念王阳明,和平县于1941年将和平县治所在改名为阳明镇,一直至今。县城内也建有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民间有庙宇摆放王阳明神像,还有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建筑。
阳明小洞天
龙场大悟后的当年秋天,通过当地老乡介绍,王阳明发现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冈山(即栖霞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到“东洞”居住,命名为“阳明小洞天”。洞口的崖壁上,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题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十分醒目。
如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的这座栖霞山,已被打造成为占地3400亩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在文化园的主广场上,15.08米高的王阳明铜像静静伫立,手中握笔,远眺修文县城。
宜春台
宜春台为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刘成封宜春候时所建。
明正德二年(1507)十二月,王阳明由浙启程赴黔,道经江西广信(今上饶)、分宜、宜春、萍乡而进入湖南醴陵。经宜春时,曾游览宜春台并赋诗。
落星亭
明代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从广西出发欲回浙江故里,到达江西大余县青龙铺后,在船上咳血不止,随从只好安顿歇息,待第二日再启程。
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王阳明自知人生大限已到,对在船舱内的周积等人招手致意,并坦然笑道:“吾去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含笑而逝。
位于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附近的章江西岸(古为青龙铺)的“落星亭”,由日本著名阳明学家冈田武彦先生牵头筹建,于1994年5月修建完毕。此为四角亭,结构简朴,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亭内竖一座大理石碑,碑高2.14米,宽1.4米,正面阴刻着“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几个大字。
中江藤树墓
中江藤树墓位于日本京都。中江藤树(1608-1648),他生于近江国(今滋贺县)高岛郡小川村,是江户前期的儒者、教育家,曾任下级武士,是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故日本阳明学又称“藤树学派”。他通过读阳明高足王畿的著作而接触到阳明学,37岁时读到《王阳明文集》,成为阳明学者,讲学于近江,创立了日本阳明学派,有“近江圣人”之称。他主张实践,反对泥古,并且强调要按时、处、位之不同而变通思想,注重实学,提倡经世、事功。
山田方谷纪念馆
山田方谷纪念馆位于日本冈山县高粱市。山田方谷(1805-1877),日本幕末维新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被后人誉为“农商出身的阳明学者”“企业重组的天才”。他不光将阳明心学应用于国家财政经济的改革,也将其应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他的思想学说是重整日本经济和企业转型之精神、理念和方法的源头。
郑齐斗墓
郑齐斗墓位于韩国仁川市。郑齐斗(1649-1736),韩国阳明学集大成者。1682年正式公开表示支持阳明学,因当时阳明学受到主流学问的压制,41岁的郑齐斗被流放安山,开始深入研究阳明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体系。郑齐斗以生理说、万物一体说等主张在朝鲜半岛建立了最早的阳明学思想体系,并以家学的形式形成霞谷学派或江华学派。著有文集《霞谷集》。
尹拯古宅
尹拯古宅位于韩国论山市。尹拯(1629—1714),他先于郑齐斗提出生理说,其主张一元论,支持阳明学的格物说。著有《明斋遗稿》。他与郑齐斗有着特别的关系,两人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体现在《明斋遗稿》和《霞谷集》的往来书信中,其中体现出支持王学和实学经纶的政治哲学。
参考资料:《万化根源总在心——王阳明心学智慧与生平行迹》《王阳明家世》《王阳明在浙江》《名世真才王阳明》《人民日报》《东亚阳明文化旅游地图》等。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