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乐山市,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处的凌云山栖鸾峰崖壁上,一尊弥勒大佛依山而凿,历经千年沧桑。它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通称为“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 高利华 摄
“乐山大佛”并非最早的名称。嘉庆《乐山县志》卷十二记载:“唐敕放生碑,县东凌云山足。碑久亡。明人重立石,亦多泐。记其存者云:‘凌云寺灵山大像前(缺)敕禁断采捕(缺)者。贞元十五年九月(缺)日。’”早在贞元十五年(799年),大佛被称为“凌云寺灵山大像”。大佛凿成后,韦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详细记录了事件始末,称大佛为“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因大佛处凌云山崖壁,又名“凌云大像”“凌云大佛”。乐山古称“嘉州”“嘉定”,大佛亦有“嘉州大佛”“嘉定大佛”之称。近代以来,随着乐山市的发展,“乐山大佛”一名广泛流传,沿用至今。
孟秋之交,我带着对“风雅颂”的美好向往,走进了乐山大佛这轴神奇的诗卷。
相传,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于凌云山下,水势湍急,滩泷险恶,过往船只时常遇难。唐玄宗开元初年(713),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依凌云山崖壁开凿乐山大佛。后经章仇兼琼、韦皋等朝臣主持完善,至德宗贞元19年(803),大佛顺利完工,历时90载。后人为纪念海师,将其在大佛崖路侧所居处称为“海师洞”,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洞额“海师洞”三字,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
乐山大佛。 高利华 摄
从凌云寺主殿的正面再向前,便可见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大佛奇观有两个特点:雄伟与精巧。大佛的雄伟,在南宋范成大《吴船录》中有具体记述:“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而大佛禁得起千年风霜,则离不开巧妙的设计。大佛背倚雄山,耳后藏洞,既阻狂风又通水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风化速度。《吴船录》有言:“寺有天宁阁,即大像所在。”又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一记载:“建七层阁以覆之。”可见,大佛曾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安坐于三江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处,大佛收录了无数诗人得志或失意的背影、真挚且由衷的赞叹。司空曙“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题凌云寺》)一句气势磅礴,将大佛的雄伟写得淋漓尽致;陆游则入笔细腻,“泉镜正涵螺譬绿,浪花不犯宝趺尘”(《谒凌云大像》)。立于大佛脚下,抬头仰望,“像阁与山奇,何人致石梯”(薛能《凌云寺》)的疑惑油然而生。不仅是大佛,三江盛景亦在文人笔下绘成了徜徉恣肆的诗篇。唐代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下看三江流”(《登嘉州凌云寺作》),感知宇宙辽阔。宋时,苏轼由嘉州出发前往京都,写下“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初发嘉州》)。清顺治进士王士禛《晓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绝顶》亦写道:“岷江从东来,奔腾回万牛。沫水汇青衣,颠簸千斛舟。”道尽了水势浩荡之态。三江盛景,大佛奇观;泱泱江水,苍苍云山,属实令人心向往之。
凌云寺。 高利华 摄
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一部分,大佛在数次修复完善中历久弥新,香客不绝,诗韵绵延。乐山大佛的凿刻见证了唐代佛教之盛,如今,这百丈金身是乐山“城市精神”的载体,亦是诗路文化中道不尽的传奇之作。
(指导:俞志慧)
作者:朱文卿 编辑: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