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诗路地名97丨国清寺:千年古刹山中隐

2022-10-10 09:27

来源:

国清寺位于天台县五峰山南麓,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隋炀帝为巩固隋朝大业,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改名“国清寺”。南宋陈耆卿撰《赤城志》卷二十八对此有所记载:“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598)为僧智顗(538-597)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605-618)遂改名‘国清’。”国清寺名可谓应运而生。

国清寺 高利华/摄

国清寺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寺前流水潺潺,古树参天,在树木的掩映下更显静谧。黄色照壁上“隋代古刹”四个黑色大字伴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沿石阶穿行,只见寺内古树枝繁叶茂,禅院典雅庄重,浓荫之下曲径通幽,穿行其中能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之感。国清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在唐代已经声名在外,引起了浙东之行诗人的频频关注,到天台的诗人几乎没有不到国清寺寻访的。

“诗仙”李白曾游历天台为国清寺留下“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的评价,唐代诗人杜荀鹤送僧人归国清寺后流连于寺内的美景,挥笔写下佳句“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唐代诗人刘昭禹在某个冬日的傍晚游历国清寺,写下“天台山下寺,冬暮景如屏。树密风长在,年深像有灵。高钟疑到月,远烧欲连星。因共真僧话,心中万虑宁”的诗篇。国清寺的景色、僧人的提点,都让诗人们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国清寺 高利华/摄

国清寺内建筑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其中大雄宝殿是国清寺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大殿整体红墙黑瓦,檐间悬挂竖额“大雄宝殿”显示出其皇家气魄。大雄宝殿一侧的围墙内是已有1400年历史的隋梅,树干苍劲挺拔,树枝交错横斜高踞墙头。郭沫若先生在寺内留下诗作:“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现代诗人邓拓对千年隋梅的描写非常传神,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

沿大雄宝殿西侧台阶向下即到达三贤殿后壁小天井,殿门正上方匾额“三贤古迹”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透出历史的厚重感。何谓“三贤”?诗僧寒山、拾得与丰干,合称国清“三贤”,三贤殿由此得名。三贤殿旧名三贤堂、三贤院,据史书记载,日本天台宗高僧寂昭弟子念救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殿内供奉有三贤雕像,莲花宝座上,丰干居中,寒山居右,拾得居左,三贤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北宋张景修、杨杰赋诗描写三贤堂,张景修在诗中写道三贤的隐居,仿佛将仙界和凡间区分开来,杨杰则以三贤的名字为题赋诗三首。

作为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的天台宗对中日、中朝之间的友好文化邦交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发祥地,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国清寺是架构在东亚邻国中的一座文化桥梁,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促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如今的国清寺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等称号,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前来观光朝圣的游客络绎不绝。诗意与禅意完美融合的千年古刹国清寺是浙东唐诗之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指导:高利华

作者:翁雨露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