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村史馆:演绎“乡愁故事”进行时

2022-09-23 07:38

来源:

9月4日,越城区鉴湖街道首个村史馆——南池村史馆开馆,它唤醒了很多南池人的乡愁。

越城区南池村史馆。

一部村史,几许乡愁。一个村史馆,也是一部村庄奋斗史。8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绍兴一批村史馆应运而生,传承发展乡村历史文化,留住乡愁。那么,日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村史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短板和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村史馆,

留住乡愁的“根”

9月4日,越城区鉴湖街道南池村史馆开馆。前来参加乡贤大会的70多名乡贤和不少村民前往参观。“乡愁都装进村史馆里了。”乡贤们被眼前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所感动。

村史馆虽小,却存放着村子的历史,通过“记忆南池”“农商南池”“创业南池”“足迹南池”四个板块展现乡愁记忆。

南池村名从何而来?走进南池村史馆,一眼就能看见村名的由来:南池,位于绍兴城南、秦望山北,南池江在村中环绕洄漩缓缓注入鉴湖。村名“南池”源于春秋末范蠡养鱼池之“下池”。宋代始称“南池”。

南池村文书王晓丹告诉记者,南池江流经南池村,留下“九曲望娘湾”美好传说;村北建有“水阁庙”,村南有“雾露桥”。“水阁庙”是为纪念“金龙水大王大战蛟龙”的传说而建,“雾露桥”则留下了南宋“小康王”赵构逃过金兵追杀的故事和“龙舌头”的传说。端午节南池有“划泥鳅龙船”的民俗。

改革开放前,南池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辅相成。南池有“三大”:大草纸、大叶柴、大扫帚。

王晓丹说,大草纸是农耕时代南池村的主要副业,以稻草为原料制成多种型号的草纸;大叶柴即橡子树枝,村民从秦望山砍来后晒干捆扎,用大船销往外地用于烧窑等;大扫帚则用秦望山上生长的毛竹枝制成。

“有了村史馆,我们对村子的记忆也就能保存下来。”一位年迈的村民告诉记者。

南池村党委书记谢利川说,南池村史馆的建立,展现了南池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将激发南池村民对美好家园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

位于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由上灶与中灶两村合并而成,位于若耶溪畔,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相传,春秋时欧冶子在日铸岭上、赤堇山下的上灶、中灶、下灶按五方之位,采五精之气,为越王勾践铸就了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柄宝剑,上灶、中灶、下灶和日铸岭便由此成名。

走进剑灶村史馆,五把越王勾践宝剑的仿制品引人注目,它们与一旁“废墟”里的瓷片、陶片等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村史馆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器物等,辅以高科技声光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剑灶村的历史人文美、自然风光美、古风古韵美、特色田园美、风土人情美。

剑灶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权文告诉记者,2019年,剑灶村新建了村史馆,用越王剑、越窑青瓷、青铜镜等越文化器物展示剑灶村悠久的历史文化。2021年,村里成立了“胆剑书院”,依托“胆剑书院”和村史馆,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围绕“胆剑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国学研学游等。

“每年,我们要接待很多村内外的党员学习活动、研学游团体等。”在刘权文看来,村史馆已成为凝聚乡村特色文化、展现乡土风情、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浓浓乡愁的乡村文化主阵地。

避免“重建轻管”,是个新课题

今天,绍兴有多少家村史馆?

记者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了解到,目前,绍兴已建成红色印记、非遗保护、乡土记忆、民俗风情等各种主题的乡村博物馆200多个,乡村博物馆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拥有各类藏品2万余件。这些乡村博物馆为留住乡愁记忆、丰富乡村文化、创新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作用,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其中,直接以“村史馆”命名的不足10家,但涉及村史展示的乡村博物馆达50家左右。

最近,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绍兴23家乡村博物馆名列其中,里面就有2家村史馆——柯桥区剑灶村史馆、柯桥区宝善桥村史馆。至此,绍兴市26家乡村博物馆通过省级验收。

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村史馆都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柯桥区马鞍街道的宝善桥村史馆,以桥文化和孝文化为主题,收集了“宝善桥村善孝典型事迹”“村(居)民格言精选”“古代历史上著名孝子故事”等内容,村委定期组织村民到村史馆参观学习;柯桥区稽东镇冢斜村史陈列馆内展示了古村落文化;嵊州市金庭镇灵鹅村史馆展示了越剧文化;等等。

不过,村史馆也存在着各种短板。比如,有部分村史馆“重建轻管”,大部分时间是锁着的,对外开放时间得不到保障;村里人去看的少,外来人员去看的多;展品相对死板,缺乏互动性;举办活动少,缺乏人气……

那么,如何依托村史馆,让村民、游客走进来、留下来?

王晓丹告诉记者,南池村史馆开馆后,会依托这一平台经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此同时,开展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爱乡教育。

“剑灶村史馆每天白天都是对外开放的,还配有讲解员。”刘权文说,依托村史馆,剑灶村把文化符号融入整个村庄建设。比如,将通过数字技术再现铸剑、制作越窑青瓷的过程,开发体验性项目等,增加互动性;做好“胆剑书院”培训教育,传播剑灶文化。

采访中,一些关注村史馆建设的村民建议,村史馆应尽量为村民提供方便,根据不同的村情,有的地方可将村史馆与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相关联甚至相融合,形成乡村文化中心;有的村史馆可以联合高校、艺术团体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有的村史馆还可以晚上接着开放,努力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据市文广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为高质量、规范化建设乡村博物馆,绍兴建立了乡村博物馆建设市级专家库,开展实地调研和业务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国有博物馆的专业优势,全市6家国有博物馆与26家乡村博物馆结对,开展手把手帮扶,帮扶对象中就有村史馆。

今后,部分村史馆也有望通过引入文化创意团队开展建设和运营,以村为主体,乡镇政府规划建设联动。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又带动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乡村历史文化“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8月16日,新华社发布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第十一部分“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第三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明确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

如何以村史馆为载体,传承好先辈留下的乡村历史文化,让它们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在刘权文看来,建设村史馆,就是要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讲好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故事。关键是要让乡村历史文化“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传承弘扬乡村历史文化的必由之路。

王晓丹认为,建设村史馆既要留住乡愁,更要凸显特色。首先,让村民在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不能只呆板地将民俗文化作为标本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要依托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自然传承,保护其文化内涵和基因,变成“活”在我们身边的一种文化。其次,每个村庄都有独特历史,每个村史馆都应各具特色。一位历史先贤、一处遗址遗迹、一个民间传说等,均可整理提炼成激活乡村活力、塑造乡村品牌、增加乡村魅力的绝佳素材。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的历史、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情,村民都可以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树立起崇德向善、文明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带动乡村建设和发展。

柯桥区马鞍街道宝善桥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就在身边的村史馆是让村民产生情感共鸣的好地方。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不能丢,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方能留住乡愁,并在乡愁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对于如何讲好村史故事,一些村干部认为,有条件的村史馆可以考虑培养一些宣讲员,加强乡村历史文化宣讲,增强文化认同、增加文化自信,力争将村史馆建设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 波 文/摄 编辑:姜京和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