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莫让过度商业化 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

2022-09-22 08:23

来源:

“进入古镇,到处都是红柳烤肉、臭豆腐、大鱿鱼、奶茶、工艺品铺子,招牌都差不多,建筑样式也大致相同,不同的可能只有明信片上面的地址。”刚刚结束了一场古镇之旅的邹先生吐槽道。《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和邹先生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景区通过适当的商业开发来提高附加值,特别是开发一些嵌入当地文化内核的商业经营,本无可非议。然而,过度商业化却侵蚀了游客的体验感。一些景区过分强调经济功能,不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核心去延长产业链,营造“别无分号”的场景,反而打造千篇一律的店铺、只为挣钱的项目,让不加管制的拉客、质量不过关的商品等包围了游客。游客为了游览心中的那一点“神圣”,却不得不从重重包围中突围,多花了钱财和精力,结果却获得少得可怜的体验感。

景区过度商业化虽然暂时为景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景区的本土文化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8月14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云南民族村调研时发问:“基础条件不错但客流量不够,要深刻反思工作不足在哪?游客为什么不来?”这一灵魂之问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根据媒体和网友发布的贴文及留言来看,游客不愿意来的主要原因就包括商业化太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谨防景区过度商业化,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挖掘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善加利用、布局谋划,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谱写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当前一些地方虽然注重对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整治,但整改主要是取缔商业区和广告,这并没有触及问题核心。过度商业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混乱,急功近利的思路跑在了前面。这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理顺旅游开发体制机制,从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公众监督等多方面发力,用法律和规则的“缰绳”矫正景区过度商业化。景区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摒弃大而全的商业化模式,从精细处、特色处体现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作者 丁慎毅  来源 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余晓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