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兴,位于今杭州市滨江区,坐落于钱塘江南岸,历史上曾是两浙门户,向有“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的重要地位。
西兴古称固陵,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以拒吴军,《越绝书》卷八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六朝时称西陵,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一说,吴越武肃王钱镠以“西陵非吉语”而改称西兴,并沿用至今。
西兴 高利华/摄
西兴老街的石板青中带黑,当我踏过石板,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跫音。位于西兴老街北侧的残柱,曾是“浙东第一关隘”的铁陵关,是西兴作为古钱塘江边军事要塞的重要见证。当地民谣云:“越国造此铁陵关,铁甲将军守边关,三千铁骑守海塘,百姓始能得安康。”
紧挨着铁岭关遗址的是永兴闸,《浙江通志》卷五十七载:“永兴闸,在县西十里,俗名龙口闸,闸故大堰。”千年过去,如今映入眼帘的永兴闸不似千年前如此高大,但这项惠利民生的水利设施为百姓排除了水涝。
西兴不仅是古越水陆要津,还是浙东古运河之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开凿了山阴故水道,《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由于这条水路的畅通,大大地提高了运输军粮的效率,为越王勾践称霸东南提供了便利。西晋时,贺循带领民众开凿了山阴至萧山段运河。
宋代时,运河长一百五十里,始自西兴,东至绍兴府城。后为潮泥淤塞,郡守汪纲疏浚运河,于是“河流通济,舟楫无阻,人皆便之”。清代,运河余脉四通八达,可东入海。浙东运河全长二百多公里,沿途山清水秀,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或凭栏怀古,或泛舟畅游,或夜宿西兴。诗圣杜甫曾到过西陵,“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为我们再现了瑰丽壮阔的钱塘江大潮以及人山人海的观潮场景。苏轼在《望海楼晚景》中写道:“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譍。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秋风,钟声,高塔,青山,烟火。寥寥几笔,令我们对西兴浮想联翩。
穿过石桥,有一座亭子,亭上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黄金只合铸西施,若论破吴功第一。”西兴驿唐时称庄亭或樟亭。相传春秋末年,西施在此理妆待诏入吴,所以此亭又有着“庄亭”之称。白居易亦诗云“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
庄亭 高利华/摄
随着运河的开通,西兴逐渐从一个屯兵御敌的军事要塞转变成人来舟往的驿站码头。“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知在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白居易在《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中向我们展现了千年前西兴驿的景象。
如今的西兴秉持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理念,先后开展了“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浙东唐诗之路影像展”等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西兴,虽不似千年前如此繁华,却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保存了浙东运河的物流中心记忆。
(指导:高利华)
作者:沈恬怡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