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短篇小说《社戏》发表100周年。还记得语文课本中“迅哥儿”与小伙伴钓虾、撑船、偷煮罗汉豆的片段,但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恐怕属“迅哥儿”听台上咿咿呀呀唱戏的经典场景,听的是什么戏?那就是令鲁迅先生魂牵梦萦、充满江南风韵的水乡社戏。
皇甫庄戏台(摄于上世纪50年代)
水乡社戏汇集不同剧种的表演风格,充分展示越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表现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批判,是旧时绍兴民众最隆重、最活跃、最兴奋,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鲁迅作品中
提到的绍兴戏
坐乌篷、看社戏
鲁迅在他的小说《社戏》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童年时代在外婆家深夜划船到邻近赵庄看社戏的情景。绍兴社戏的舞台,可分为庙台、祠堂台、河台(水台)、街台和草台等几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河台(水台),被称之为“水乡舞台”,是一种后台在岸上、前台在水里的格局,非常具有水乡特色,观众可以在水上、岸上同时观看。一到演社戏的日子,村民们便早早地呼朋唤友,邀请外乡外村的亲眷观戏同乐。于是,戏台子前面的河面上一片乌黑,都是看戏人家停靠的乌篷船。鲁迅先生笔下的皇甫庄戏台,就是一个典型的水戏台。
在鲁迅那个年代,演出的绍兴社戏主要分两类。一是绍班,俗称绍兴大班,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班起源于清乾隆时代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说的花部乱弹腔,唱腔粗犷豪放,高亢激越,感情简洁明快,鲜明强烈。演出剧目较多,仅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唱的“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就是表现忠奸斗争主题《龙虎斗》剧中的唱词。二是目连戏,目连戏主要吸收《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基本情节,糅进民间传说和爱情故事,穿插唱念做打、杂技、魔术等技巧,把天上、人间、地狱融为一体,或讽刺社会,或倾吐内心喜怒哀乐。鲁迅称赞“这是真的农民和手业工人的作品,由他们闲中扮演”,甚至自己也上台扮演一回鬼卒:“我在十余岁时候,就曾经充过这样的义勇鬼,爬上台去,说明志愿,他们就给在脸上涂上几笔彩色,交付一柄钢叉。”
尤喜描绘
无常等戏曲角色
鲁迅特别感兴趣的是那些穿插在目连戏中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小故事剧,尤喜描绘无常等角色。
鲁迅笔下的无常大概是这个模样: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像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一见有喜”。
《月夜看社戏》版画,邵克萍创作于1956年
无常的样子虽然有点恐怖,但他的心中却有很多不平和牢骚,时常骂贪官污吏、财主相公、刀笔恶讼,也骂那些“只认衣衫不认人”的张家狗、把门狗。鲁迅曾有一段文字这样描绘无常,他说无常很有人性,阎王让他去勾癞子的魂——竟是他堂侄,因为嫂嫂哭得悲伤,不禁善心大发,结果阎王说无常是得钱买放——捆打四十。受了阎王的督责之后,他决心毫不留情:“难是弗放者个! 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这种从冤苦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越人刚毅坚定、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精神,正是鲁迅所赏识和希望的。
鲁迅为何
对家乡戏情有独钟?
鲁迅在1922年写的《社戏》开头就交代,他在倒上去的二十余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而且前十年一回也没有看,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并且说不去看戏的原因,竟然是“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么,同样是看戏,为何与先生在绍兴农村观看社戏时的喜悦表情形成了明显反差?
绍兴目连戏
佘德余教授在《鲁迅与家乡的戏曲艺术》论文中指出,这固然与鲁迅在家乡看社戏时尚处在青少年时期有关,等到了壮年以后,他的性格和思想境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当时白色恐怖下的社会环境,鲁迅有着切肤深痛,急于谋求改革,自然对仍在歌颂封建礼教的旧戏剧产生了厌恶感,但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家乡戏的浓厚乡情。鲁迅肯定绍兴社戏的喧闹风格,同意“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适于剧场”观点,又郑重指出“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它自有它的风致”。一切东西,只有在顶适合的场所,才能够发挥出它独具的特点。社戏也就是这样的,如果在不适合的地方表演,原像是仙山楼阁那样美好的,就变成了“咚咚喤喤之灾”了。
(本文参考《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等资料)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通讯员 顾鹏程 编辑:徐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