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韵味悠长会稽甓

2022-08-31 09:27

来源: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龙纹、凤鸟纹、鱼纹、虎纹、饕餮纹,纹饰丰富。每一段铭文,每一道花纹,仿佛都在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8月26日,“会稽甓韵——汉六朝会稽砖精品展”在绍兴博物馆开展。展出的150余块汉魏六朝时期的会稽砖和70幅拓片,以其丰富的内涵,向观众展示了千年前会稽地区先人们繁荣富裕的物质生活及充实富足的精神世界。

会稽甓的繁荣期

砖,旧称甓或壁。所谓“秦砖汉瓦”,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连绵不绝。而会稽甓,即为汉魏六朝时期产于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之砖。

“会稽甓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北方士族第一次因躲避战乱,迁徙会稽。随着北方士族的南下,也带来了中原的墓葬文化。”作为“会稽甓韵——汉六朝会稽砖精品展”的策展人,绍兴博物馆藏品部的蒋玲玲对会稽甓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她说,汉魏六朝是会稽甓最为繁荣的时期。从内容上,会稽甓可分为铭文砖和画像砖两大类。最早的会稽铭文砖见于东汉永平元年(58),与中原地区相比并不见迟。而这也是这场展览将时间跨度定位于汉魏六朝的原因所在。

“鳇鱼”鱼纹砖(东吴) 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藏。

这次展出的150余块汉魏六朝时期的会稽砖,有100余块来自绍兴博物馆的馆藏。而这些馆藏,与2年多前的一个特大文物盗掘案相关。今年4月6日,《绍兴日报》新周刊5版《8000块古墓砖“完璧归赵”》一文,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因为柯桥警方对于这个特大文物盗掘案的破获,绍兴博物馆的库房里由此多了8000多块古墓砖。

“在此之前,绍兴博物馆的原有馆藏中也有不少古墓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只要有在绍兴进行的考古发掘,我们通常都会选取一些纹饰比较有代表性、纪年比较特殊的古墓砖作为样本,留存在库存中。多年积累下来,也已经有不少了,而且都是比较精致的。”绍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娄烈说,这次展出的会稽砖就是从这两部分库藏中精选出来的。

“铭文砖包括纪年、记事、姓氏、吉语等数种。画像砖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其题材主要有龙纹、凤鸟纹、鱼纹、虎纹、饕餮纹、人像、钱纹等。”蒋玲玲说,他们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这些古墓砖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经过拓印、修复之后,才有了这场展览。

各放异彩的精品

“通过这些铭文砖和画像砖,可以反映出汉六朝时期会稽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也可以让观众们直观地感受千年前会稽地区先人们繁荣富裕的物质生活及充实富足的精神世界。”在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看来,这一方方古砖犹如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变迁,诉说着不同时期的有趣故事。

饕餮纹砖(晋代) 绍兴博物馆藏。

东汉会稽砖,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点,其中吉语砖最具代表性。视死如生,在流行厚葬的汉代,墓葬中多见吉语砖。这些刻在墓砖上的吉语,主要是吉祥如意、益寿延年及赐福子孙等内容。常见的有:万岁不败、万世不败、富贵、大吉、大吉祥、吉昌、宜官、宜侯王、高迁、长寿、安乐等,文字从数字到十数字不等,尤以“万岁不败”最为多见。这些吉语文辞优美,言简意赅,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表达了对死者的美好祝福,也是生人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寄托。

到了东汉末年,诸侯争雄,三国时期吴国的形成和建立为会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孙策时期和孙权前期,会稽士人颇受重视,在政治上颇有地位;之后,在政治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会稽士族,逐渐转向地方经营和重视学术。这一转向,给会稽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福音。画像砖开始偶有出现,开始有了饕餮纹,俗称鬼脸。 

永和砖则是两晋时期会稽砖的典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当时的铭文砖中,可窥当时会稽书风之盛。仅东晋永和年间所出铭文砖,就不下二百余种。从永和元年(345)至十二年(356),更是完整不缺。

从南朝开始,会稽砖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变化。“南朝时,平原地区如山阴、上虞、余姚等地的铭文砖逐渐衰微,而剡中一带则继续繁荣。”蒋玲玲说,为了完整反映这一时期会稽砖的风貌,他们专门向嵊州市文保中心借展了47块会稽古砖,其中南朝砖所占比重较大。

在绍兴博物馆的展厅里,这些会稽砖精品按年代顺序排列着,从最早的“永平八年”砖,到最晚的“祯明二年”铭龙虎纹砖,时间跨度长达500余年。

普通文物的厚度

“在过去的考古当中,由于较为常见,我们对古砖常常不够重视。其实,丰富多彩的砖文、画像,不但为历史、考古、古文字及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感性的材料,是与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有着同等地位的铭刻数据。”何鸣雷说,这场展览也是绍兴博物馆对普通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的新理念的一种传递。

古砖背后的故事值得细说。除了按照年代排列展示,这场展览还用了两个单元的篇幅,呈现了两个小专题:“姓氏砖”与“画像砖”。

姓氏砖的主要内容是墓主人或匠人的姓氏,有的在姓氏前加上纪年或冠以官职。会稽铭文砖中的姓氏众多,所见可达二百种以上,比民国时期《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里的《氏族志》记载的姓氏还多。

“这显然与当时的人口大迁徙有关。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无数家族南迁以躲兵祸、寻生机。姓氏砖反映了六朝时期不同姓氏在会稽地区的分布和人口迁徙情况。根据出土姓氏铭文砖出现次数的多寡,铭文中职官出现的比例,可以间接反映当时会稽地区士族情况。”蒋玲玲说,为了更直观地将这一特点表现出来,他们还专门制作了一张《会稽姓氏分布表》。从中可见,这些会稽铭文砖中所见的一些姓氏,出现多达10次以上。如六朝时期会稽四大家族中的虞氏、魏氏、贺氏在其中均有发现,山阴谢氏,余姚邵氏、伍氏皆当地望族,其他如任氏、番氏、徐氏、俞氏、朱氏出现次数都很多。

纪念画像砖,则是会稽砖的另一大特色。“这些会稽画像砖内容丰富,造型精湛,艺术面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图像纹饰均取材于大自然,间接地、潜在地折射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鱼纹,最为常见。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且其谐音‘余’,因而倍受时人喜爱。”蒋玲玲说,她特意将不同年代的同一类纹饰放在一起陈列,让观众可以在对比中自己感受其中的演变过程。

“在整理这些古砖的时候,还有了一些意外发现。”蒋玲玲说,除了大量的汉魏六朝时期会稽砖,他们还发现了两块宋六陵的塔砖,以及北宋乾德年间应天塔的两块塔砖,上面写着“护国禅师月江”等字样。这些藏品,今后也可以用于绍兴博物馆其他一些主题展览。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霞鸿 文/摄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