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在唐代诗人李白的笔下,赤城山的霞气似乎漂浮而出。宋代诗人陆游说“看遍人间两赤城”,诗下自注:“青城山一名赤城;而天台之赤城乃余旧游。”把它与四川名山青城山相提并论,可见天台赤城山名声之大。
赤城山。胡卓君 摄
赤城山,又名烧山,位于浙江天台西北方向,是天台山唯一的丹霞山,被称为天台山的南门。因其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山色赤赭,望之如霞,因此得名。《天台县志》记载赤城山为:“天台山之一小山也,石皆赤色,壁立如城。”《舆地志》亦有记载:“赤城山有赤石罗列,长里余,遥望似赤城。”
赤城山之盛名古已有之,赤城山自古便受到历代诗人的喜爱。早在东晋,就有文人孙绰言“赤城霞起而建标”(孙绰《游天台山赋》),视赤城为天台山的标志。因赤城山色赤赭,在晴天的早晚时分,霞光笼罩,紫气氤氲,壮观非凡,“赤城栖霞”也因此诗句得名,成为天台八大景之一。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乘船去往天台山的途中,见到赤色如霞的赤城山,竟一时分不清是霞色,还是赤城山的赤色岩石,由此写下“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舟中晓望》)的名句。继诗人孟浩然后,诗仙李白称赞其友人画中的赤城山为“赤城霞气苍梧烟”(《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短短几字便抓住了赤城山霞气笼罩,云雾若隐若现的绝美瞬间。之后,赤城山之美景亦让唐代诗人顾况在见到其真面目时拍案称绝,还在离开后以“此去临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临海所居》)念念不忘的是“临溪”之景和“赤城”之标。
赤城山南麓,始丰溪似一条玉带蜿蜒流过。顾况《从剡溪至赤城》:“灵溪宿处接灵山,窈映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灵溪即指始丰溪。顾况从天台到临海途中,曾夜宿赤城山附近的灵溪驿,又称灵溪馆。郑巢《泊灵溪馆》:“孤吟疏雨绝,荒馆乱峰前。晓鹭栖危石,秋萍满败船。溜从华顶落,树与赤城连。”《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灵溪驿,在县东二十里,旧路由此入京。”赤城山南的始丰溪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赤城山巅的梁妃塔,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初建于梁大同四年(538),乃岳阳王萧詧为其王妃所建,此塔唐会昌五年毁废后,历史上数度重建,与东面的国清讲寺隋塔遥遥相对,成为赤城山鲜明的地标。
赤城山亦是一座佛道双栖的圣山。赤城山上有多达18个岩洞,如紫云洞、白云洞、香云洞等,这些岩洞皆与佛教、道教密切相关。汉高道葛玄在此修炼、炼丹;晋高僧昙猷于紫云洞建中岩寺、坐禅;唐九祖湛然法师在此讲经、说法;还有宋济公活佛年少时在此钻研儒学、顿悟禅机。
济公东院。高利华 摄
赤城山门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可见“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公与赤城的缘分匪浅。相传,少年济公李修缘曾求学于瑞霞洞,亦常常在华阳洞思索、研读。一日,少年济公正仰天长思,忽然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了禅道,曰:“明则身心愉悦,暗则翳目痛苦。”自此,济公若痴若狂,常常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救济百姓,除暴安良,成为一代学问渊博、心胸旷阔的得道高僧。济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华阳洞改名悟空洞,又建悟月楼。
如今的赤城山山路两侧栽遍栽紫荆,每当紫荆盛开的春季,灿若云霞,蔚为壮观。赤城山紧紧抓住佛道双栖的文化特色,致力于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天台名山景观品位,打造天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圣地,力图展现佛道双栖、和合文化之诗路风貌。
(指导:高利华)
作者:赵梦倩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