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人观象授时的密码

2022-08-26 07:32

来源:

最近,一位五周岁小男孩逛绍兴气象博物馆时,指出了展馆中伏羲八卦图一处错误而引发关注。众多评论中,大家好奇伏羲八卦与气象之间的关联,古人如何利用它解开观象授时的密码。

天人合一

“今年的高温天气,其实早已在古人历法的预测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汤访评教授说,多年来随着对《周易》《黄帝内经》等的深入研究,他愈发对中国古人的智慧充满敬畏。

绍兴气象博物馆古代气象展区的伏羲八卦图,是根据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种符号相对应,画出的先天八卦,总结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如天地,阴阳,以及春夏秋冬四季。

我国最早的天气预报就与伏羲创立的八卦有关。伏羲通过天文、地理和物候的变化,用卦象符号告诉大家天气的变化,并延伸出许多跟生活直接相关的预测性内容。后人对伏羲画卦的评价是“一画开天,文明肇启”,这些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起到了观象授时的作用。

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中也有描写,“伏羲始制占卦卜龟,神农始制揲蓍。颛顼始设兆为玉兆,帝尧制瓦兆。师旷制谶,鬼谷子即王诩制镜听。汉武帝制鸡卜,令军中用之。张良制灵棋,十二子,分上中下掷。京房制易课,始钱卜。”这当中也显示,伏羲八卦在预测学中的历史地位。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了解有限,常把天体现象和大气现象一概而论,因此在当时预测天气与观星象密不可分。”汤访评介绍说,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时代里,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对长期记录的考量,逐渐得出了预报天气的方法。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的故事,正是诸葛亮基于对长江流域的气候和异常天气变化特点的长期总结,根据经验做出的短期天气预报在军事上的应用。

古人如何获得温度数据?“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固矣。”《黄帝内经》中就有记录气候对大地的影响。为此,古人专门设置一个铜瓶,作为最原始的温度计。以水为媒介,通过观察水的变化,“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观云测雨

自古以来,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于农业耕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八卦的影响,商朝时就对各种天气进行记录和预测十分重视。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对天气现象完整细致的记录,包括降水、天空状况、风、云雾、雷鸣电闪等许多方面,气象的雏形已经形成。

随着时代的进步,周朝的百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经验。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础上,建立了六十四卦周易,其中明确表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是古人对预报天气的初级探索和思考。

古人还根据云层的形状、薄厚、颜色及变化,总结出了一系列“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有的还流传至今。比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其中的“城堡云”,就是可以产生雷阵雨的云体。

除了“看云预测雨”,还有“看云预测晴”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里的“鱼鳞斑”指的是一种透光高积云,这种云体比较高,也不厚,一般预示着持续晴日。

这些“云观测”的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看云识天气”的实践之中。以明清时期的《白猿献三光图》为例,其中载有132幅云图,每幅图上都有说明,以日、月、星和银河作背景,根据各种云的特征和变化,描绘成云图,用于天气预报,绝大部分图文都符合现代气象观测学基本原理。

云和雨的联系紧密。比如,有一张关于雨的云图是这样写的:“东西黑白去来掩日,无风自长,西边会合,主当夜子时有暴风猛雨。”意思是说,太阳的东西两边,是黑云和白云,两边的云都向太阳聚焦。虽然没有风,云扩散得很快,西边的云发展慢,东边的黑云运动快,黑云最终与西边的白云汇合,预示当晚12点前后,会出现暴风骤雨。

还有两张关于风的云图,文字说明写的是:“满天淡白云若鱼鳞,散后日色无光。主要大风七日。黄石公曰: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月晕,主来日有风。看缺在何方,即风起之何方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现实的云层和气象环境,尝试用古人的方式解读一番当一回天气预报员。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