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门牌号里探寻一代文豪一生的隐秘往事

2022-08-18 14:43

来源:

甘肃学者薛林荣近日推出鲁迅研究新力作

从门牌号里探寻一代文豪一生的隐秘往事

鲁迅先生的一生辗转迁移,游历多地,不同的地方在鲁迅生命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他所居住的地方,也深深烙下了鲁迅的印记,成为特殊的地理坐标,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味道。近日,甘肃学者薛林荣别出机杼,推出《鲁迅的门牌号》一书,从鲁迅的门牌号中,呈现鲁迅谋生、奋斗之路,并让人从中窥见鲁迅的秘隐往事。这是薛林荣在推出《鲁迅草木谱》《鲁迅的饭局》《鲁迅的封面》之后的又一部鲁迅研究力作。

昨天,记者连线采访了薛林荣。薛林荣说,他研究鲁迅一生居所的门牌号,以鲁迅不同时期的居所为线索,期望切入鲁迅的生活史、创作史和心路史,揭示鲁迅与一个城市的关系,展示鲁迅所处的时代变化,让人们从门牌号里窥见别样的鲁迅,探寻鲁迅生命中丰富的精神坐标。

用门牌号串起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门牌号》实际上就是一部鲁迅传,只是构思独特,将鲁迅的门牌号融入鲁迅的生命。从鲁迅出生的绍兴东昌坊,到求学的南京和日本,从回到浙江学校谋生,再到北京、厦门、广州等地工作,从上海的5处寓居地,到鲁迅先生的临终之时,薛林荣以鲁迅一生各处的门牌号为切入点,从鲁迅的生地写到死所。鲁迅先生一生的重大活动尽在其中。一件件鲁迅秘隐的往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着人情味可亲、可近、可敬的大先生形象,和一代精神导师的生动、丰富人生。一个个门牌,仿佛一个个屋檐,让人们看到了鲁迅站在其下展示着生命的节点:童年受创伤,家境渐破落,夫妻各分居,弟兄成商参,师友如陌路,世事似浮云,一幕幕先生的往事,汇聚在门牌之上。

北京鲁迅旧居

从一个门牌,到另一个门牌,鲁迅一生一直在不停地迁徙。迁徙是为了生存,鲁迅的搬家史昭示着他的奋斗史。

“我在长期阅读鲁迅日记、书信的过程中,很早就发现鲁迅55岁的一生,是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空间闪跳腾挪地走过来的。比如,绍兴新台门,日本伍舍,北京绍兴会馆、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西三条胡同21号,广州大钟楼、白云楼,上海景云里23号、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9号等等,不同的地方在鲁迅生命中留下了不同印记,这些门牌号也因为与鲁迅的关系,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于是萌生了梳理鲁迅居所的想法。”薛林荣说起了他创作《鲁迅的门牌号》的原因。多年来,薛林荣追随着鲁迅的足迹,踏访了国内所有鲁迅足迹地城市,参访了所有鲁迅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薛林荣说:“有一年,参观广州鲁迅纪念馆,看到该馆将鲁迅一生居住过的地方,用老式木质信箱的形式摆在一起,不同信箱上写着不同的门牌号,字体还不一样。我看了大受启发,从此有一个清晰的想法,那就是写一本《鲁迅的门牌号》。”

薛林荣断断续续写了3年多时间,最后列出目录,以规范的体例将其组织起来,又花费了大约半年时间,进行文字打磨。《鲁迅的门牌号》全书共8章,按时间顺序排列,共18.3万字。文末附有鲁迅门牌号变更的有关记录。沿着鲁迅的门牌号,人们可以从薛林荣的文字里,穿越中国现代文学史,找到荷戟彷徨、奋勇前行的猛士,寻找到鲁迅投出的匕首和投枪的轨迹,看到一代文豪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生活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岁月。

小小门牌隐藏着

鲁迅生命密码

“鲁迅不是无缘无故诞生的,他的家庭背景宽广深厚,家风大气而恢宏。鲁迅之为鲁迅,在于经受了家族由兴而衰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淬火成钢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的道家元素,又包含着‘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儒家理想。鲁迅依此纵横捭阖,遂成一代文宗。”书中这样写道。

鲁迅拥有不为人知的嗜好,比如喜欢饲养壁虎,讨厌猫狗等宠物。鲁迅性子刚强而又柔情,他孝顺母亲,关照兄弟,对爱人、孩子柔情似水,他幽默大方,心细如针。他给俞氏三姐妹送积木,还给她们买糖果、点心。鲁迅与不少作家相知与背离、交往与决绝中的许多秘隐往事,让人们从中洞见那时文坛的风云变幻。《鲁迅的门牌号》将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个人生活融为一体,呈现出有人情、有温度、有思想的人物画卷。

书中还写道,距鲁迅去世两个月前的一天夜里,鲁迅从梦里醒来,喊醒了许广平,让她给他一点儿水喝,并且要将电灯打开,到屋里各处去看一下。他仿佛是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他看到“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鲁迅的门牌号》在呈现鲁迅的生命轨迹时,就是这样,看似无意,却总是有意地把鲁迅的生命的密码揭示出来。

鲁迅的门牌号有没有规律可偱呢?薛林荣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只是先有鲁迅的生存轨迹,然后才有相关的门牌号。如果说有规律的话,那就是贯穿了鲁迅出生-求学-工作这条主线,鲁迅的门牌号,寄予着鲁迅一生的谋生之路、奋斗之路。至于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地方,是鲁迅主观意志的产物,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三地鲁迅的住所,更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比如在广州,从中山大学大钟楼搬出来后,为何租住白云楼,是取其“地甚清静,远望青山,前临小港,方以为课余可以有读书的环境了”。住在上海拉摩斯公寓时,鲁迅处于“盛传被捕”的谣言中,就只能将生活状态收缩,深居简出。再如选择大陆新村,初衷是海婴身体一直比较弱,曾确诊为菌痢,同时,海婴还患有哮喘病。由于拉摩斯公寓主卧室朝北,没有阳光,不利于海婴的身体,鲁迅早就想寻觅新寓所,于是下决心迁居。鲁迅一家迁入大陆新村9号后,在与家人、朋友的通信中,喜不自禁地通报了对新寓光线、空气的满意,以及新寓对海婴身体状况的助益。鲁迅一生都在寻找理想的住所,在他去世当月,甚至在去世前一天,搬家的愿望还很强烈。

鲁迅一生奋斗不止,一生也曾买房、卖房、租房。一个个门牌号里,蕴含着他奋斗的汗水,洒下了他拼搏的血雨。

书中有许多鲁迅住处,如绍兴新台门等处并没有写明具体的门牌号。薛林荣说,当时也想写具体,但这些门牌号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意义,所以就略去了。事实上,写《鲁迅的门牌号》最初的触发点,是因为“八道湾11号”这样的地名,那里更多隐藏着鲁迅成名后的生活密码。

门牌号是

永久的精神坐标

鲁迅是个对数字十分敏感的人,在他的日记里,记有许多详细的数字。鲁迅对门牌号是否关注和敏感?薛林荣说:“鲁迅生前是否关注门牌号?这个我没有留意。其实门牌号只是居所的载体,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关注的还是鲁迅这个人。人的一生有很多种选择,有很多条路可走,但回头一看,当时能走的路有且只有一条。与其说有的门牌号是神秘的,不如从哲学角度进行理解。所谓选择,是现实情境、人生际遇、性格气质、趋利避害等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为鲁迅的崇拜者和研究者,薛林荣穿越时空,以小窥大,将鲁迅在各个门牌号的点点滴滴,一一编织在一起,写出了鲁迅别传。书中写到,鲁迅离开了家乡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周庆蕃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庆蕃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跑到这里来,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既有传统价值观,又有时代新风。再比如,鲁迅如何考上江南水师学堂及其在那里的生活,鲁迅如何成为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写出中国最早的地质学论文,发表第一张中国矿产全图,编写《中国矿产志》等,都让人读后颇有收获。书中提到了在绍兴会馆与鲁迅相交8年之久的许铭伯,鲁迅日记中52次提及的教育部同事李慎斋,这两个人物似闲笔提及,一扫而过,却成为鲁迅人际关系的珍贵标本。

鲁迅说:“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薛林荣认为,这部书以鲁迅的门牌号为线索,从鲁迅的迁移史,理解鲁迅这个生命个体的变迁,他与环境互相适应,环境造就他,他也造就环境。鲁迅的一生,始终是漂泊的一生。他所经历的那些地理坐标是永久的。

《鲁迅的门牌号》的价值还在于,将地域和写作深入链接,展现作者对鲁迅文学表达的理解。鲁迅的人生,始终与城市紧密相连,既夹杂着鲁迅的心路历程,也涵盖了城市的人情况味,构成了鲁迅生命中丰富的精神坐标。从鲁迅的门牌中,人们可以寻找作家生命与城市关系的文化密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首席记者 周能兵 编辑:余晓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